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中物财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经济学术语解读

2024-01-02 来源:

 编者按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在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一些经济学领域的专业术语,由于不是日常用语,也不是常用的政策性语言,可能成为干部群众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为此,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织该校专家对会议涉及的相关学科名词做诠释讲疏,其中【释义】是知识性的解说,【义疏】则是专家对会议精神的释读。本报特予刊发,以飨读者。

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释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在现有WTO规则基础上具有更高的标准,这一类规则被称为WTO-plus(WTO-+)规则。其次是在现有WTO规则之外涵盖更多的新规则,这一类规则被称为WTO-extra(WTO-x)规则,即WTO原来没有相关规则,目前形成新的规则,以应对新的问题。最后,高标准经贸规则可能更加具有约束性、可执行性。当前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影响力大、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主要有《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美墨加协定》(USMCA)等区域、双边协定。这些协定不再停留局限于世界贸易组织原有规则作用范围,而更多地向投资便利化、服务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国企中立、中小企业促进、环境安全、劳工权益、数字跨境流动等新领域新议题创新升级。
【义疏】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场合强调或者重申,中国将积极推动加入CPTPP,国务院也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并指出,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含临港新片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将稳步推动对外开放格局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实现开放重心由“边境上”向“边境后”拓展的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汪荣明)
中间品贸易
【释义】根据联合国Broad Economic Catalogue(BEC)分类法,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把商品分为三大类,即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间品贸易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将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然后再进行加工、组装或合成,最终再出口到第三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活动。这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既体现了商品的生产属性,也体现了商品的交易特性。中间品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企业运营绩效、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全球价值链地位等产生积极影响。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为了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合作,为中间品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需要密切关注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借助数字化贸易平台,发挥供应链可视化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灵活调整中间品的供应链策略,抓住中间品贸易带来的机遇。(代中强)
国际循环
【释义】国际循环是指企业等经营主体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等的上下游两端,从产品和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两端,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两端,从生产、贸易与投资端,积极有效地参加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活动。高质量的国际循环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增强中国市场吸纳和聚集全球高级资源的集聚力。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上论述为构建安全与效率兼顾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发挥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相互促进关系,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以内领外、以外促内”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高质量的国际循环不仅体现在对外开放的领域,也体现在对外开放的深度上,实现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性开放,促进更加低碳、更加绿色包容的国际循环。(汪建新)
国内循环
【释义】经济的国内循环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形成的循环,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均在国内完成。我国十四多亿人口的巨大消费需求市场是经济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为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加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完善和优化。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上要打通存在的堵点。堵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就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克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就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焦振华)
新型举国体制
【释义】新型举国体制是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责任落实机制,用好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该机制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形成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机制。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面对发达西方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卡脖子”的现实,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为资源配置基础,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以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依托,形成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机制。(尚宇红)
高质量发展
【释义】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它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经历高速增长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必然规律的遵循。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举措,它是区别于以往经济高速增长与其他发展目标非协调发展而言的新发展模式,强调以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内生动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贯彻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新发展理念,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合理的经济结构、满足需求的有效供给体系、保持多样平衡的生态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公平美好的社会效益。(茹玉骢)
服务贸易
【释义】服务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而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定义,服务贸易按照提供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对我国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与知识传播、促进就业、扩大市场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服务贸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贸易日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一方面,我国坚持推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扩大电信、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型服务贸易正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增长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趋势正不断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高翔)
数字贸易
【释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数字贸易定义为通过数字订购和/或数字交付开展的交易。包括数字订购贸易、跨境电商、数字交付、大型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在线交易和服务等。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将数字贸易定义为:依托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在跨境研发、生产、交易、消费活动中产生的,能够以数字订购或数字交互方式实现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数据流动贸易的总和。目前,全球对于数字贸易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数字贸易仅指数字服务贸易,即通过数字化手段传输和交付的产品与服务以及数据贸易;广义的数字贸易还包括数字订购的实体商品贸易,即电子商务。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数字贸易”。数字贸易是数字经济时代贸易发展的新业态,是国际经贸规则竞争的新前沿,也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新高地,为我国贸易强国建设注入了新动能。要加快数字贸易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认真解决跨境数据流动、数据本地化存储与消费者个人数据保护等方面的难点、堵点,统筹好开放与安全的平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培养数字化人才,积极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数字消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廖佳)
跨境电商
【释义】跨境电商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跨界交易,突破了传统贸易的时空限制,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购买全球商品与服务。跨境电商极大促进了贸易便利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时间,打开了让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为全球贸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际经济合作开辟了新渠道。目前,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形式主要包括B2B和B2C两大类,海关监管代码包括9710(B2B直接出口)、9810(B2B出口海外仓)、9610(B2C零售直邮)、1210(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和1239(保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A)。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是我国与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的重要路径之一,推动共同制定和优化国际经贸规则和制度标准,从而促进全球贸易公平、透明和高效运行。同时,跨境电商发展有助于强化实体经济,是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通过结合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高效整合智能营销、智慧物流、跨境支付等数字化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创造力。(李医群)
数据跨境流动
【释义】“数据跨境流动”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即个人数据跨越国界向第三国以数字化的方式流动。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据跨境流动的定义从个人数据层面不断延伸扩展。虽然国际上尚未形成对数据跨境流动统一明确的定义,但目前公认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由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提出的“跨越国界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机器可读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检索”。该定义将数据跨境流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跨越国界的传输、处理与存储;另一类是数据尚未跨越国界,但被第三国主体进行访问。聚焦跨境数据流动对推动数字贸易发展,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塑造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为了积极解决数据跨境流动问题,加快我国数据贸易强国建设,一方面对内应牢牢抓住“数据本地化”底线,加快构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为基点,以促进数据自由有序高效流动为核心的跨境数据流动监管体系制度。同时应深化数字技术领域的改革创新,为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引擎;另一方面,对外应紧紧把握“高水平开放”主线,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的协商制定,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方向,实现数据跨境流动层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全球范围内数据的有效多边协作。(胡贝贝)
营商环境
【释义】根据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需要我们全面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在投资、贸易、数据流动等领域扩大开放。以对全球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汪波)
比较优势
【释义】比较优势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具有更高的效率或更低的机会成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各国或地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的分工和贸易可以使双方获利。比较优势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一国或地区要素禀赋、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都可以成为其比较优势的来源。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而变化也即动态比较优势。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一方面,需要立足各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地比较优势,优化国内制度环境,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地区间梯度分工,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同时还应根据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情况,随时关注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变化,鼓励各地区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王云飞)
绿色低碳供应链
【释义】绿色低碳供应链是指考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和强调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资源节约和环保效应贯穿产品生产整个过程,包括从材料获取、加工、制造、包装、储存、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和回收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碳减排计划。中国政府2020年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当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绿色低碳供应链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促进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打造,一方面从社会文化和政府管理上要积极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始终将绿色可持续理念贯穿经营管理活动当中;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大力支持数字化碳管理关键技术研发,帮助企业将碳排放核算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并与公司日常管理相融合,实现产品供应链碳足迹的可视化,从而为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打造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洪江涛)
地方债务
【释义】地方债务是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用于公共建设和服务而产生的债务。地方债务的举债主体为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直接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形式举债。一般债券是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主要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的政府债券。专项债券是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本付息资金来源的政府债券。地方债务主要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以及其他地方发展项目。地方债务的发行和管理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旨在防止过度借债和累积债务风险。地方财政部门应当切实履行偿债责任,及时支付地方债务本息,维护政府信誉。
【义疏】地方债务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在财政收入不足以完全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一般和专项债券,能够筹集资金,用于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吸引外部投资至关重要。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如果地方债务水平过高或者地方债务管理不善,有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康和可持续性造成威胁。如果长期积累高额债务,还可能导致债务危机,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甚至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经济危机。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上需要实施严格的财政纪律,优化资金配置,确保债务的可持续性。(钟辉勇)
银发经济
【释义】银发经济是指以老年人群体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和经济力量,因此,银发经济包括了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例如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康复护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同时,银发经济也涉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老年用品制造业、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智能医疗科技等。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经济”的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提出发展“银发经济”。
【义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明确回应,将其中的“积极”二字凸显了出来,视之为经济发展的机遇。银发经济有潜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发展以老年人群体为中心的银发经济,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其次,发展银发产业可以带动技术创新和升级,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科技化、智能化将是银发产业的新特点。最后,关注和支持老年人群体,满足他们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幸福感。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郑迎飞)
结构性减税降费
【释义】结构性减税降费是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与费用通过税基税率双管齐下、赋予重点对象税费红利而进行的结构性税制改革方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减税”主要是通过税基式减免和税率式减免两种方式降低纳税人负担,主要涉及增值税税率降低和进项抵扣范围加大、企业所得税所得额减免、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计税率降低和专项附加扣除新增;“降费”主要是指降低费用负担,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额度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降低。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必然选择,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费负担、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义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结构性减税降费势在必行,只有形成有序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才能更好助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赢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深刻认知结构性减税降费的理论内涵和演进逻辑,科学运用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早日实现现代化。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一方面要宣传落实到位,更好地实现惠企利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设计上做好长远规划,与其他宏观调控制度有机融合,熨平经济波动,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初立苹)
绿色转型
【释义】绿色转型是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绿色管理为保障,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就是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从绿色转型的三维模型来看,可以进一步将绿色转型定义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原因维),通过改变企业运营方法、产业构成方式、政府监管手段(方法维),实现企业绿色运营、产业绿色重构和政府绿色监管,使传统黑色经济转化为绿色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模式(效果维)。
【义疏】“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代表了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这决定了要走绿色转型的经济发展之路,绿色是核心,转型是要害,走绿色转型的发展道路重点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三大结构转变: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率,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二是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转变,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三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改变传统运输工具的能耗和排放方式,倡导和推广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此外,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壮大节能环保等产业,激发绿色低碳的新动能,不断增加绿色发展韧性、持续性、竞争力。(任再萍)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释义】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其实质是指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加强各项宏观政策之间具有系统性的协调配合,避免相互掣肘甚至方向相反,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以取得最优政策效果。相反,就容易出现政策的“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政策合成谬误,是指从各部门来看,每项政策都是正确的,但合起来看,当各政策齐头并进地实施时,可能就错了;政策分解谬误,是指不该分解的系统性任务被分解,被分解到各部门、地区或各时间段,原本旨在更好明确责任的任务分解,反而造成整体无序或相互掣肘。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意味着在明年及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中,要求更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各类政策的协同发力,避免政策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预示着我国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它并不仅局限于经济增长上,而是注重全面性和民生性,社会、文化、医疗、养老等非经济目标也须协同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另外,增强我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也意味着还必须强化宏观政策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更长时间轴上我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刘东华)
政府采购
【释义】各国对政府采购的界定各有差异。在广义上,政府采购泛指利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的所有行为,对采购主体、采购对象以及限额标准等均无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多种方式。政府采购具有节约财政支出、促进公平竞争、开展宏观调控等多种功能。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政府作为政府采购的主体,购买力巨大。因此政府采购不仅能够对公共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早在2007年就向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递交了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申请,目前谈判已进入到深水区。今年,欧盟《外国政府补贴条例》正式生效,授予了欧盟委员会审查非欧盟国家对其在欧盟从事经济活动(包括参与政府采购)的公司提供补贴的权力。中国一方面通过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更好地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参与政府采购国际规则构建,为我国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外国政府采购创造良好环境。(应品广)
韧性城市
【释义】2002年,全球最大的地方可持续发展合作网络——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首次提出“城市韧性”(urban resilience),并将其引入城市与防灾研究,旨在增强城市系统对气候变化和灾难风险的综合应对能力。按照该机构的定义,“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进而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时至今天,韧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治理研究的一个前沿议题,也是全球各大城市防范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根据奥雅纳公司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制定的“韧性城市指数”,其评价体系已跳出灾后重建局限,强调从领导力及策略、健康及福祉、经济及社会、基础设施及环境等4个维度来综合评价城市的韧性。
【义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此,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我国城市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并做到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兼顾,统筹考虑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方面的需要。具体而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切实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并构建多层级、多部门协同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以提升治理能力,增强政府韧性。鼓励和支持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以增强应对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同时围绕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以增强经济韧性。深入推进基层社区治理战略,加大民众参与,重点提高弱势群体抵御各类危机的能力,以增强社会韧性。积极鼓励和支持技术、管理和模式创新,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不断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增强技术韧性。(王春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