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中物财经

当前商品供不应求的真正原因和未来展望

2021-01-11 来源:

         尽管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由于率先且极好地控制住了新冠疫情蔓延,经济逐渐恢复,但是一方面中国自身消费依然偏弱,经济整体在二三季度同比增速仍显著低于潜在增速,四季度预计也只是持平或仅略高于潜在增速,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总体依然极度疲软,但为什么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出现了持续且大幅的上涨,甚至到了四季度,大到玻璃、钛白粉等大宗材料,小到芯片等电子产品,都出现绝对意义上的缺货局面呢?

很多分析把原因归结为货币宽松、美元放水,这种解释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解释力实在是有限,因为当年QE期间放水同样剧烈,但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无法解释芯片这样的电子产品也缺货的局面。


一、三大效应导致当前的供不应求

在我看来,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三类效应:商品需求的空间位移效应,时间位移效应,和库存的牛鞭效应。

1.商品需求的空间位移效应
这是三大原因中最容易理解的一个,简单来说就是海外疫情失控,对其供应链造成了破坏,但与此同时,由于巨额补贴的存在和服务性需求无法满足,导致海外实物商品需求并不弱,大量需求只能由疫情控制出色且供应链完整的中国来满足,旺盛的出口订单自然导致对中国各类商品的火热需求。
美国和欧元区的销售都已经连续单月转正。

微信图片_20210111100439.jpg


但是欧美的产能利用状况都远未恢复正常,特别是美国,2020年11月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仍仅为73.3%,为近30年来的偏低水平,欧元区19国略好,但也显著偏低。 

微信图片_20210111095927.jpg


而剔除季节性的话,中国的单月出口增速则达到了多年来的高点。 

微信图片_20210111095934.jpg


2.商品需求的时间位移效应
所谓“时间位移”,就是指对于实物类商品来说,年初由于疫情导致了需求的阶段性停滞,但并未消失,在复工复产后,依然存在,只是在时间上向后推移,并集聚到了年末,比如很多有时间节点需求的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工程等。
我们可以看2020年各月的固投季调环比,从3月份开始每个月都远远超出2011-2019年的九年各月平均值,这就是赶工——也可以说是商品需求的“时间位移”——的结果。 

微信图片_20210111095938.jpg

表现在工业生产上,同样的特征也依然显著,只是工业生产对于原材料来说是需求,对终端需求来说是供给。 

微信图片_20210111095943.jpg



3.库存的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就是终端需求的边际变化通过各级库存正反馈导致生产端的数倍放大。

微信图片_20210111095947.jpg 

我们借助一个单一经销商环节的简化定量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牛鞭效应。

微信图片_20210111095951.jpg


如上表所示,t1和t2期为初始的稳态,终端需求为每月50,经销商以库销比2为标准,保持100的库存,但是在t3期需求提高到60,则经销商被动去库到90,此时库销比下降到1.5,但是经销商还不能确定需求是否持续改善,暂不调整订单,到了t4期需求仍然为60,此时经销商进一步去化到80,库销比更是下降到了1.33,经销商认识到需求出现了持续改善,于是从t5期开始主动补库,所以订单会从稳态的50直接提高到70,环比增加幅度高达40%,是终端改善幅度20%的两倍,这就是牛鞭效应。在现实中,经销商环节可能不止一层,并且整机生产商自身的零部件或者原材料也需要补库并逐级向上传导,越是上游环节,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就越大。

4.原因小结
理解了上述三大效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全球经济依然比较低迷、中国消费仍未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却在中国商品市场出现了部分商品供不应求,个别地区拉闸限电的火爆局面。全球需求挤向中国,国内年末赶工,再叠加库存摆动的牛鞭效应,再大的产能,也无法在短期内满足急剧扩张的需求——更不用说国内前几年还有轰轰烈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短期内的供不应求是难免的。

二、未来会怎样
既然解释了中国商品阶段性供不应求的原因,那么对未来的判断也就有了逻辑线条,我们逐一分析。
1、外需补库将持续到什么时候
客观来看,在疫情背景下,很难想象外需会持续强劲,更多是由于海外供应链自身受损,消费渠道库存去化彻底,被动补库导致的向中国订单大幅增加。考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疫苗接种,从保守角度出发我们暂不考虑防疫物资的需求,同样更保守一些,我们也假定海外供应链已经逐步恢复正常,我们只看历史上每一轮补库存需要的时间。
 

微信图片_20210111100750.jpg

如上图所示,仅以美国历史的库存周期来看,补库周期一般持续1-3年,所以即便从最保守的角度来看,2021年上半年外需可望仍然有较好表现,这也与一些机构对长三角外向型企业的微观调研相一致,调研对象普遍表示订单已经排到了2021年4、5月份。

2、国内的需求时间位移,高点应该已经过去
坦率地说,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来衡量这种需求的时间位移,我们只能从逻辑的意义上来分析,2020年已经结束了,以国内一般性的工程、预算支出等的考核标准来看,年末应该是赶工高潮。从图4和图5的固投与工业增加值季调环比数据来看,虽然远高于历史的平均数据,但趋势上也是逐月减弱的。从累计数据来看,2020年1-11月固投完成额和工业增加值的累计同比分别达到了2.6%和2.3%,与预期的全年2%略多的GDP增幅也基本匹配。从保守角度出发,我们预计2021年国内需求不再有赶工——也就是时间位移的需求。

3、牛鞭效应亦已在末尾
从逻辑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包括钢材、有色、化工、轻工等系列原材料都出现了阶段性的短缺,说明需求的牛鞭效应已经经过层层中间放大后传导到了最上端的原材料。所以从边际的意义上,目前就已经是供求缺口最大的时候了。事实上,在钢铁、玻璃等产品上,冬季淡季叠加价格过快上涨导致的需求减少,已经出现了供需双方协商互相让步的迹象。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根据牛鞭效应的反向作用,如表1的t9期,即便终端需求仍然维持在改善后的每月60的水平上,整机生产端也会由于经销商的补库完成,订单从70下降到60,如果考虑各个环节的补库完成,那么未来在上游原材料端的需求边际萎缩,可能会比整机厂的订单萎缩更为明显。

4、展望小结
综合来看,大概率下,商品供不应求最为严重,特别是对供求双方情绪——也是对期货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冲击最大的阶段,很可能已经过去了。但是需求仍有支撑,而供给端则并不具备提高的弹性——如此高盈利情况下能开的产能应该都已经开动了,可以说“紧平衡”的局面仍将维持一段时间,根据历史补库周期来看可能还将持续1-2个季度,在紧平衡的格局下,商品价格受事件冲击和情绪波动的影响会很大,商品价格特别是期货价格,可能会维持高位大幅波动的局面,值得关注的事件可能会有:
冬季或环保压力下的限产
高利用率下的安全事故冲击
海外供应链受二次疫情或其他事件的冲击
国内的紧缩政策
而在补库结束后,牛鞭效应的反向作用很可能导致需求的边际减少,并导致商品价格阶段性的震荡向下

不少分析中还把本轮商品周期做了更长的展望,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美元放水,二是矿山的资本开支周期。客观来看,这两个原因都过于宏大了,实际上无法解释短期内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例如,2020年1-11月,全球粗钢产量仍然累计同比负增长1.3%,这两大原因都无法解释绝对量萎缩的需求是如何导致铁矿石和钢材价格都大幅上涨的。但中长期内,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分析要更为复杂,比如补库需求结束后,疫情是否对中长期的需求和海外产业链造成了持续的影响,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短期的分析问题,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再做中长期的判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