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行业新闻

中国再生钢铁原料进口迎来里程碑式转折

2025-07-01 来源:

    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提出"不再限制废钢混料进口",叠加新版《再生钢铁原料》(GB/T39733-2024)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这场酝酿多年的再生钢铁原料政策松绑与标准优化,或将带来再生钢铁原料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自2021年放开进口以来,四年间我国共进口再生钢铁原料合计约188万吨,其中2021年进口55万吨,2022年进口56万吨,2023年进口52万吨,2024进口24.8万吨。2024年进口量较前几年腰斩。而标准过严,不能混装,增值税较高以及国内外价格倒挂是影响再生钢铁进口量的主要因素。

  2025年6月,中国再生钢铁原料进口政策迎来里程碑式转折

  6月10日,为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规范再生钢铁原料的进口管理,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明确中国不再限制废钢混料进口(富宝资讯备注:公告内容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同时,2025年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再生钢铁原料》(GB/T39733-2024)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富宝资讯备注:再生钢铁原料新标准自202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再生钢铁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提出"不再限制废钢混料进口",叠加新版《再生钢铁原料》(GB/T39733-2024)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这场酝酿多年的再生钢铁原料政策松绑与标准优化,或将带来国内再生钢铁原料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政策破冰,从"禁混"到"包容"的监管转向

  自2021年《再生钢铁原料》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尽管明确了"非固体废物"属性,但进口实操中始终面临分类限制的隐性壁垒。旧版标准要求单一类别申报、禁止不同种类混装的规定,导致国际通行的HMS1/2混装料型难以合规入境,大量优质国外再生资源分流至东南亚等地。

  相较于2020版标准,6月份正式实施的新标准在技术维度实现了三大突破:

  其一,定义体系与国际接轨。删除"2mm以下粉状物质"的争议条款,将夹杂物范畴精准限定于木废料、废塑料等六大类非金属杂质。这一调整避免了因粉状物判定引发的贸易纠纷,使我国质检标准与日本JIS、欧盟EN等国际体系实现实质性趋同。

  其二,品类矩阵覆盖主流贸易形态。新增厚度<2mm的报废家电、小型钢结构件等LRS304牌号,以及破碎料打包而成的包块型原料,完整覆盖HMS1/2、HMS301等国际通行料型。至此,我国再生钢铁原料分类体系已能容纳全球主流再生资源贸易品种。

  其三,关键指标优化。针对进口合金钢原料铜含量超标问题,新版标准创新性提出"非合金钢铜含量≤0.3%"的差异化要求,既防范了高铜废钢对冶炼工艺的冲击,又为含铜合金废钢预留了准入空间。这种精准调控策略,使我国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同时,获得了更大的采购议价权。

  政策松绑后,能否有效促进再生钢铁原料进口量的增长?

  1、允许混装,通关效率将提高:此次政策调整释放出明确信号:生态环境部将监管重心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环保"。新规允许同一报关单下不同类别再生钢铁原料混装,前提是通过独立包装、物理分隔或卸货分拣实现分类管理。这种"有条件松绑"既堵住了低品位废钢以次充好的漏洞,又为高附加值混装料型打开了绿色通道。我们预计,政策落地后我国再生钢铁原料进口通关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2、进口品类丰富:新增厚度<2mm的报废家电、小型钢结构件、破碎料打包而成的包块型原料,完整覆盖全球再生钢铁原料HMS1/2、HMS301等国际通行料型。进口品类丰富,有利于进口量的增加。3、关税及增值税尚未有新变化:目前,针对废钢的关税政策保持稳定,尚未有调整迹象,同时增值税方面也暂未享受到优惠政策。符合标准的再生钢铁原料进口仍然享受零关税。然而,进口商所关心的13%的进口增值税退税政策目前尚未有明确规定,这将对进口成本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4、政策放松后价格倒挂仍然是影响未来进口量的关键因素。

  海外进口价格仍持续高于国内市场,导致进口商难以获得利润。自我国放开进口以来,进口价格长期高于国内价格的现象一直存在,进口价差窗口迟迟打不开是关键因素。目前进口商仍难以盈利,价格成本仍处于倒挂期。目前国内沙钢重三的含税价格2390元/吨,美国东海岸HMS1/2(80:20)进口FOB报价为310.5美元,加上国内进口的13%增值税后约为2519元/吨人民币,如果再加上海运费20-30美元左右,则进口成本则上升为2730元/吨左右(还未计算港杂费、短驳费等)。目前进口综合成本仍高于国内钢厂采购价300元每吨以上。

  进口量或呈现"温和回升"态势,但短期仍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

  综合来看,尽管政策松绑与标准优化释放了明确的利好信号,但再生钢铁原料进口量能否真正实现增长,仍需跨越"价格倒挂""增值税成本""国际货源适配性"等多重关卡。政策调整与标准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打破"形式合规"壁垒,推动进口量回归合理区间。但短期内价格倒挂仍是最大阻碍,进口量或呈现"温和回升"态势,短期仍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需把握政策窗口期:进口商应加强与海外供应商的合作,提前布局符合新标准的货源;钢厂需优化原料配比,在成本可控范围内尝试进口替代;而政策制定者则需加快增值税优惠等配套措施落地,打通"政策利好→成本下降→进口放量"的传导链条。唯有如此,再生钢铁原料进口市场的"春天"才能从预期走向现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