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热点聚焦

国内首个区块链标准发布

2017-05-25 19:51:31 来源:法治周末

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用在人们对区块链的理解上,一点也不为过:在英国,区块链是一种利用区块存房记录的数据库;在日本,区块链被定义为一种数字资产交易技术;而对部分开发者社区来说,区块链则是一种点对点分布式账本技术……

因缺乏统一标准,区块链这个热词显得有些“高冷”。

516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峰会暨首届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成果发布会上,首个我国政府指导下的区块链基础标准《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参考架构》(以下简称《参考架构》)正式发布,对区块链的概念、主要参与者、核心功能组件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际上对于区块链标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发布《参考架构》,正是积极探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标准利于区块链成熟

《参考架构》指出,区块链是一种在对等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和管理事务处理的模式。

“《参考架构》总结了区块链的典型特征,包括分布式对等、数据块链式、不可伪造和防篡改、透明可信和高可靠性。”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在发布会上表示,《参考架构》给出了区块链相关的重要术语和定义,在国际上填补了区块链参考架构标准的空白,是此前工信部颁布的区块链标准化线路图后的一次成果。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去年10月,在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及国标委的指导下,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就编写完成《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成为国内首个落地的区块链官方指导文件,并首次提出我国区块链标准化路线图。

“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上仍存在瓶颈,明确的规则与规范有助于促进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在主营区块链技术法律服务的枫玉科技COO刘泽枫看来,区块链技术在具体行业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是“链本身的成熟”。

按照《参考架构》,区块链可分为公有链、专有链、联盟链。公有链类似于公开网络,任何人无需身份验证即可随时加入或退出;专有链限于企业或组织内部使用;联盟链则是多个机构联合创建,需要身份验证的半公开“受控”系统。

“到底选择公有链、专有链还是联盟链,取决于开发者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胡凯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区块链可以生成一套记录时间先后的、不可篡改的、可信任的数据库,而这套数据库能从机制上提供信用保障,从而将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变成以技术为基础的计算问题。

应用场景不断扩宽

公开资料显示,在实践中,不少公司都已搭建机构内部的私有链应用,而在我国市场上也正在逐渐形成区块链联盟,包括万向主导的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由微众银行主导的金链盟。

“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除比特币外,在货币兑换、精准扶贫、跨境支付、知识产权保护、律师公证、网络游戏等领域都已开始应用。”胡凯指出。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BAT布局区块链的集结号也已经吹响。

蚂蚁金服公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蚂蚁金服区块链的主要运用领域为公益场景,去年7月,蚂蚁区块链公益正式上线,“让听障儿童重获新声”成为试水项目。截至今年316日,支付宝上所有爱心捐赠项目都已接入到蚂蚁区块链平台。

据了解,区块链技术可以让支付宝平台、公益机构支付宝账户、受助人支付宝账户无缝衔接,成为可追溯的闭环,有助于提升公益透明度和信任度。

此外,阿里巴巴还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优商城,为银行提供基于区块链的积分及分期方案,旗下恒生电子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票据系统。

腾讯则除了发起设立微众银行外,还在今年4月发布区块链方案白皮书,提供企业级服务的“腾讯区块链”解决方案。

与阿里巴巴、腾讯相比,本在区块链领域“小步慢走”的百度近日也有新动作——516日,百度金融与佰仟租赁、华能信托等在内的合作方联合发行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项目,发行规模达4.24亿元,这是国内首单区块链证券化项目。

“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具备了去中心化、自治性、合约执行、可追溯的特性,使得用户可采用无需信任的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天然适用于为金融交易提供支持。”胡凯指出目前区块链技术多适用于金融领域的原因。

不过,比特币服务平台Blockchain Angels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共有1230家区块链企业,其中金融领域以外的公司数量呈现急速增长态势。

在《参考架构》发布后,众安链(安链云的区块链基础协议)成为首批通过测试的产品之一,众安科技公关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食品健康领域,智能防伪溯源营销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沃朴物联”已将安链云的区块链产品应用在红酒等商品防伪上,“基于区块链的商品防伪技术,未来还将更多地被应用在奢侈品等时尚零售、食品健康、绿色农业等行业上”。

智能合约需与“真实”挂钩

随着区块链被广泛应用,智能合约也浮出水面。

公开资料显示,智能合约,是指基于一些可信且不可篡改的数据,自动化地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类似于一种默认的潜在协议,在合约条件达成时,合约对应的条款也会自动被执行。

“简单来说,区块链为智能合约提供可信的执行环境,智能合约为区块链拓展应用。”上述众安科技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保险领域,安链云基于区块链为众安保险部分险种提供电子保单服务,保单确认后在区块链上封存不可篡改,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自动理赔。

尽管使用智能合约可以防止合约被篡改,但智能合约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去年6月,黑客利用The DAO项目中智能合约的漏洞,劫持了360多万以太币。The DAO是基于以太坊(以太坊是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允许任何人在平台中建立和使用通过区块链技术运行的去中心化应用)的去中心化自治基金,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使用以太币参与,由集体决策进行投资,由于该项目曾在28天内筹集超过1.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众筹项目而备受关注。

“该事件让人质疑智能合约的安全性,究其原因是目前还缺少第三方在双方签署智能合约时审查合约内容,智能合约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动化执行的合约,一旦执行便无法终止,必须由第三方监督审查。”区块链技术公司BitSE CEO钱德君认为,一旦有逻辑漏洞的智能合约被人利用,将产生破坏性影响。

在刘泽枫看来,智能合约的应用必须与真实场景结合,包括主体的真实性、意思表示真实性、合约标的的真实性等。

“如果没有真实的主体,发生纠纷起诉时将面临诉讼主体不适格的问题,例如,不可能将一系列代码的私钥作为起诉对象。”刘泽枫对法治周末记者补充道。

 

来源:法治周末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