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专家视野

侯凡春:商品场外市场的良好意愿能否实现

2014-09-04 来源:和讯

    关于如何对中国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进行定性?其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中国商品市场界和国家管理层。目前,虽然各种观点都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商品场外市场”的提法,关键是其来自于商品交易专家和管理层的意愿。但是否符合中国的现实,这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和分析。在现行中国商品市场条件下,这样的定性适合吗?至少笔者不这样认为。作为衍生品市场的一部分,商品场外市场在发达的美国也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现在美国的很多交易商品连现货市场都被期货市场所取代,那还需要建立什么商品场外市场?所以,国际上的衍生品场外市场大多指的是资本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至于商品衍生品市场目前很少得到这方面的信息。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商品现货市场还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这从企业产品的即期销售方式便可见一斑。有时,笔者自己也在纳闷:在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中国的商品现货市场还这样的落后?其实,这与我们交易的商品生产条件与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中远期交易还是期货交易,交易的主要品种还是以农产品为主的,这与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的特点相关。但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过度分散等原因所导致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已经严重制约了商品合约交易的发展。合约交易经过了即期,中远期,最后才到了期货和期权。可以肯定的讲,没有基础的合约交易就没有之后的中远期与期货,也就更没有期权了。从以上分析看得出,基础的合约交易有多么的重要!
  现货市场——场外市场——期货市场,看似是一个非常好的搭配,因为统一的中央结算(管理层意拟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清算中心)会大大降低人为的市场风险,政府监管容易,中远期市场乱象也会因此而根治。不同层次市场的分工协作和相互互动既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又避免了不同市场的恶性竞争。但是,理想归理想,我们最终还得回到现实中来。
  笔者认为阻碍中国商品场外市场建立的困难有如下几点:
  第一,商品场外交易需求匮乏。在国内,除少数几只金属品种尚有少许场外交易需求之外,其余品种非常的少,这与中国基础现货市场落后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商品标准化等原因,使得企业产品销售方式多以即期方式进行,即期生产即期销售是不需要合约交易的。由于产品没有了提前定价需求,其自然就没有了合约交易的需求。要知道,商品场外市场所交易的不是物,而是一张纸,也就是合约。
  第二,商品合约标准难以统一。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其交易的核心就是合约。如果合约标准不能统一,两个市场就很难产生互动。因为合约标准将直接制约仓单的内容。目前的情况是:金属品种标准化相对较好,但合约标准也未达到完全统一;农产品等就相对较差,两个市场的合约差异就较大。
  第三,利益难以平衡。这里的利益不主要指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利益,而是清算中心当地与外地市场所在地的利益。据悉,目前国内较好的中远期市场(不含贵金属),其日保证金余额一般在10——20亿元之间,这的确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如果一下子这部分资金没了,当地政府肯定会有意见。更何况,也正是保证金落在本地的原因,中远期市场才能够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也才能保证预售、质押等与业务能够正常开展,恰恰这些业务极大地推动了中远期交易与现货接轨。目前,很多市场融资收益甚至超过了交易收益。
  上述三大困难最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条,即:如果连交易的需求都没有,哪里能够建立起场外商品交易市场?所以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商品市场的最佳搭配不是现货市场——场外市场(中远期)——场内市场(期货),而是现货市场——中间市场——期货市场。
  其实,随着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场内与场外市场的界限已经模糊,以前那种简单的场外交易场内结算已不大符合新的发展需求。2010年7月22号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场外产品场内结算,后来场外产品场内交易,后来发展到场内产品也可以场外交易,所以界限慢慢模糊。美国洲际交易所(ICE)能够成功收购纽交所(NYSE)并成为全球第一大交易机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混业经营势不可挡,要知道ICE的前身仅仅是一家IT公司而已。在ICE等发展的初期,美国国会看不清这个市场朝什么方向发展,所以采取了商业豁免的法律规定。现在没有想到,它野蛮生长,成为了一个遍布全球的交易所机构。ICE的成功给了当下的中国商品市场发展以什么样的启示?第一,不管你今天做的是什么行业,未来你都有可能成为衍生品交易的领军人物,比如:阿里和腾讯等。第二,政府更多地应该用规则和法制去管理市场,慎用行政手段,尤其在对待新生事物上更是如此。十年前谁也没有看好马云和马化腾,但今天他们都成功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