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了三个层次:底层是基础现货市场,中间层是商品场外衍生品市场,顶层是期货市场。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在国际化程度、集中度、竞争秩序等方面与国际存在差距。因为国内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多层次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不健全,我国在国际商品定价方面话语权不足。
7月31日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担负著探索改革的重任,以“交易、托管、清算、仓储”四分开的机制防范风险。当天,上海有色网金属交易中心、上海钢联金属矿产国际交易中心两家市场共同启动首批产品上线,协力厂商清算和协力厂商仓单公示系统同步上线运作。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棉花、液体化工品、白银、大宗商品、有色金属等国际交易平台也将逐次建立,展开线上线下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面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萎靡,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财政和金融服务处副处长曹艳文告诉记者,这个时间点,对于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而言,是个难得的好时机。
首先,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发展减速,为刚运营不久的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和完善的时间;
其次,在当前大宗商品市场下跌的背景,大宗商品有原先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而中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此时具有了更多的议价权,更多的境外交易商会到中国来寻找拓展管道。这是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商与境外交易商磨合的契机。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善的风控机制。曹艳文接受一财记者采访时提到,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风险点,在资金层面需要防止交易所拿着客户的钱捐款潜逃,也要防止交易所在后台虚拟交易;而在货物层面,则是要防止仓单重复质押、重复交易。为了防范风险,上海自贸试验区不仅建立了四分开的机制——“交易、托管、清算、仓储”分开,协力厂商资金托管、协力厂商清算、协力厂商仓储,而且引入协力厂商仓单公示机构,建立资讯比对机制。因此,已经上线运营的2家交易平台成交量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测试整个风控体系的有效、管用。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达到国际风控水准才能参与国际交易。
在实体经济领域,为积极争夺商品定价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避免企业利润被侵蚀,满足实体企业对商品交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我国加快完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必然之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给了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逆势成长的契机,能否尽快成长为国际化的交易市场还需要未来的成绩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