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近日在中国政府网表示,除新设立的津闽粤自贸区外,不排除今后还会有新的自贸区,但现在还没有具体规划。此外,下一步商务部将从推进双边合作,共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以及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多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4地自贸试验区定位明确
沈丹阳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一些政策措施和开放举措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在新的三个自贸试验区都要继续试验推广。
具体来说,广东自贸试验区要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作为重点,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动泛珠三角和内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天津自贸试验区致力于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共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地,增强口岸服务辐射功能,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福建自贸试验区以深化两岸合作为着力点,将扩大开放与深化体制改革相结合,积极推进和台湾地区投资贸易便利、人员往来、服务业开放合作模式,打造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和改革创新试验区。这就是三个自贸试验区各有侧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功能。
对于未来是否会继续推出新的自贸区,沈丹阳表示,不排除今后还会有新的自贸区,但现在还没有具体规划。
自贸区“连点成线”,试验期3年
上海扩容,天津、广东、福建挂牌在即,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即将连点成线。多地官员表示正在积极申请“第三批”。
自2013年上海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以来,中国多地申报热情持续高涨。天津、广东、福建获批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又纷纷把自贸试验区申报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两会上,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表示,合肥、长沙、武汉、南昌四个兄弟城市将联合申报自贸区;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表示,青岛正申请“第三批”。
宛如上世纪的“开发区热”,中国自贸试验区大有“遍地开花”之势,但天津自贸区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认为,“自贸试验区不应该也不可能遍地开花”。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制度创新高地,而不是地方的政策优惠洼地。很多人对此都存在着误解。”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说。
刘恩专说,从名称上看,四大自贸区都叫中国自贸试验区,地方的名称都在括号内,其作用首先是为国家试验制度,而不是争取政策优惠,自贸试验区所在的沿海城市、中心城市有把握规则的能力,有聚集国际资源的能力,有风险管控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经济体量,因而才能够给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事实上,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国际背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程度超越WTO。
应对新形势,中国积极与其他国家谈判建设国家间自贸区(FTA)。目前,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而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动与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区谈判,力争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建设亚太自贸区等,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新一年的工作安排。
“如果未来我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实现了便利化,但内部通关、审批还很慢就没有办法对接,所以国内的自贸试验区就是为探索自由贸易而做的试验和准备。”刘恩专说。
此外,自贸试验区也承载着对接国家和地区间自贸区和中国“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使命。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及专家表示,广东自贸区应该积极对接港澳,福建自贸区应该注重海峡两岸合作,而天津自贸区可以对接中韩自贸区和整个东北亚。
刘恩专说,按照“点-线-面”的发展趋势,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最终将在国内辐射更大的区域范围,其经验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便可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对接,“但那时‘遍地开花’的也是自由贸易的制度和理念而不是自贸试验区本身”。
宗国英表示,上海自贸区去年探索出来的商事制度改革等六十项经验已在全国推广了,没有自贸区的地方也可以实行这些制度,国家目前给自贸区的试验时间只有三年,三年以后其经验可以全国适用,也许就不需要再有专门的自贸试验区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