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1 来源:电商御林军
1994年互联网传入中国,从此中国进入了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而之后诞生的电子商务更深深影响了中国经济,甚至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皇冠上的明珠。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试图寻找中国电商发展背后的主线,以与大家分享和交流。我们思考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任何一个经济体的运行都面临着数量扩张和效率提升的命题,任何有助于扩大经济体市场空间和运行效率的途径都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
一、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条件
1997年末,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经济已经具有产生电子商务的基础条件。一是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认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前提,市场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激发了勇于尝试的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的实施为互联网等国际新科技的引进和企业家吸收新科技提供了可能,很难想象没有赴西雅图讨债的马云如何创造阿里巴巴的奇迹。二是产业基础。中国的市场商品经济已经有一定的起步,民营经济为主的轻工特色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流通业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也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商品市场的发展更是比较迅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老百姓手头有钱,也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最大资本,扩大内需的前提就是消费能力。二是信息基础。互联网自从1994年引进中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97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数62 万,其中,大部分用户是通过拨号上网,从地区来看,北京22.3万人,占36%;广东5.1万人,占8.3%;上海4.9万人,占8%;湖北3.7万人,占6%;其中浙江2.3万人,占3.7%,在所有地区位列第7位。电商爆发前的体制、产业和信息基础已然具备,只欠东风。而东风是啥?笔者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解决国内轻工特色产业的过剩成为当时的工商界的集中诉求,而这种诉求在网盛生意宝的化工网的不经意的尝试中揭开了它答案的面纱。
二、电子商务诞生的内在原因
(一)根本原因:经济体的内在诉求
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包括数量扩张和经济效率,电商紧紧围绕经济体发展的诉求,并解决这种诉求。在此,阿里巴巴马云曾在韩国首尔对伟大企业有过解决社会问题的定义,扩大而言,任何行业的发展也是在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电子商务通过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整体的发展。1997年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有他特殊的地位,它第一次宣告了工业的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在调整过热经济的过程中又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中国内需和外需的双重不振;1998年CPI回落0.8%,外贸增长率从97年的20.9%回落到98年的0.5%。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市场效率成为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民营企业家的关注焦点第一次从生产转入了流通领域。在此,我们就能够给予电商首先在浙江生根发芽一个很好的注解。电子商务之所以在浙江首先诞生,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浙江是民营特色轻工业和商品流通的最大省份,对电商发展的内在诉求和条件准备在全国无从其右,这就是为什么在网民数量排行第七的浙江,确是中国电商的帝都。在此也要看到,随着电商产业的演进,未来中国电商帝都一定在北京或者上海,绝不是浙江,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变迁就可以看到,浙江之所以是帝都就相当于当年温州是民营经济的中心一样,时代重心的发展,电商的演进,北京一定才是未来的电商帝都。
(二)重要原因:市场和政府的合力推动
一种是市场,企业家对市场空间和企业效率的追求,促进了电商的发展,电子商务为企业产品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通过信息化,各企业都提高了原先企业管理的效率,这可以从正泰南存辉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中可见一斑。另一种力量是政府,当然政府的重视,最近才达到高峰,但是浙江政府由于多年的市场经济管理经验,在电商到来的时候,首先站出来扶持,其实可以讲也是没有选择的尝试,迫切面临轻工业转型压力的浙江工商界是最需要电商的经济体,浙江政府首当其冲。当前国内其他地方的电商发展应该说是在走浙江当年走过的路径,除广东、北京外,其他地方的路径就是浙江当年走过的,只是内涵已然不同,比如山东,以大国企和重工业为主的山东电商,其发展的根基和使命其实是不同于浙江的,照搬浙江经验没有前途。可以说浙江电商是在消费者电商时代下的王者,却未必是产业电商时代下的胜者,山东应该追求在产业电商上的路径而不是消费者电商。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一)信息撮合阶段(仅指信息的交换)。1994年互联网进入了中国后,首先被使用于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互联网第一波的高潮自然而然地诞生在了北京的门户网站,而电子商务的起步也一样是基于信息撮合的阶段,用网盛生意宝最初的模式来讲,就是讲企业的供求信息发布在网站,以供双方寻求合作的商机;马云被邀请到当时的外经贸部搞的也是基于同样功能的网上广交会,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电商的应用刚开始也是在商人之间普遍使用,这与互联网使用成本较高(硬件和上网费较高)密不可分,普通人对于使用互联网来购物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此我们也可以澄清一个事实,电子商务的发展刚开始其实是企业导向而不是消费者导向。另一头,互联网作为信息高效传递的工具,传统企业纷纷进行了管理信息化改造的过程,这也为日后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交易阶段(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交易环节也在不断改变。1999年,8848策划了著名的“72小时生存体验”事件,也在那一年邵亦波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C2C网站易趣。一直到2003年,中国网民数量的增长、网购环境的成熟等,为消费者主导的交易型电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非典成为了推动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爆发的东风。非典后冒出了淘宝网,淘宝网在时代的机遇上,通过免费和支付宝的安全支付的助推,很快成为中国C2C领域(消费者电商)时代的王者。在非典的影响下,人们足不出户,电商购物成为了当时最安全的购物选择,而支付宝对于放心购物问题的解决,极大促进了互联网交易的发展。从此电子商务进入了消费者主导下的交易阶段,在此阶段,电子商务和传统产业(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泾渭分明,集中体现在企业部门设置上的改变,电子商务部门从此进入了企业的组织体系。1999年开始,苏宁电器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电子商务研究。尝试门户网购嫁接,并于2005年组建B2C部门,开始自己的电子商务尝试。企业组织生产,然后分别通过电商或者传统渠道进行销售。在这一阶段,企业间的B2B也从信息撮合向交易模式演进,但落后于前者,发展比较成熟的集中体现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发展,以广西糖网等以生产资料交易为内容的电商逐步发展。
(三)产业效率阶段(以信息为基础的产业)。随着电商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加速,社会化分工更加明晰,此阶段有三个明显特张。1、电商泛化。随着互联网在信息传递效率和数据价值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各个产业,不仅仅是原有的商品领域,包括政府服务、医疗服务、文化产业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电商化的趋势。2、电商分化。电子商务内部出现了分化,从类型看,有B2B、B2C等;从功能看,有互联网金融、电商服务企业、电商园区等。3、产业融合。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从线上线下的融合成为流通的主流方向,C2B的小米模式成为今后制造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回首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腾讯、百度、阿里(BAT)公司的成长壮大的同时,也为行业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而随着整个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大,为更加专业化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电商的巨大财富效应和高效价值,给传统企业提供了虹吸效应。根据麦肯锡《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的报告,互联网对中国GDP直接作出的贡献比例在提升,消费电子、汽车、化工、金融服务、房地产以及医疗卫生,互联网的发展对其都在产生着史无前例的影响。互联网能促进年GDP提高4万亿-14万亿元人民币(6400亿-2.26万亿美元)。
未来的产业形态将没有电商与传统产业的区分,新产业必定是融合了电商的产业,电商与产业将不分彼此,但会分工明确。从三个前首富的万达电商定位,我们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实物(王健林语),已经给大部分传统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把它做好,就是最大的价值,无论商业风云如何变化,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干完所有的事情。再回望宗庆后、杨元庆对电子商务的片面理解,其结果必然落后。电子商务确实不能自己创造东西,但是它一定是未来商业社会的空气、水等基础设施,信息的传递一定会越来越高效,一定会是通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如同火车、飞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方式,互联网也改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而信息是未来社会的首要资源。不必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忧伤甚至迷茫,重视的是审视自己的所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有自己专业能力的公司在未来都一定会有生存空间,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或者企业在未来只有死路一条,时代一去不复返,唯有警醒并坚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