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举行的由广东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和讯网联合主办的“模式创新与产业革新——商品交易中心角色新定义”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围绕大宗商品价格在下半年能否上涨以及导致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胡俞越教授更是直言,从中国经济呈现的相关数据分析,大宗商品目前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其持续多年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胡俞越表示,由于中国加入WTO,中国需求强劲,全球大宗商品80%以上的增量需求来自于中国,能源原材料价格也一飞冲天,延续了12年。中国占全球12%的GDP却消耗了全球45%的能源。正是由于中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使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都进入了买方市场。
谈到当前的经济形势,胡俞越认为,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的阶段,风险在加剧。在此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风险,但价格下跌风险更大。
他就此举例说,2000年中国黄金的价格是250美金,而到2011年就涨到了1923美金,现在跌到1300以下。“当大宗商品大涨的时候风险尚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化解,但是大宗商品大跌的风险如何化解?”他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对实体经济的摧残更为严重。
“即使大宗商品的进口量没有减少,价格没有降低,但是中国经济这两年确实在下行”,胡俞越说,汇率小步快走到现在涨了36%,不要以为涨了没有风险,涨了对我们出口不利,从今年2月份开始出现大幅下跌。尽管CPI公布的上个月的CPI只有1.8。
“我认为中国的通胀压力是非常大的,中国的M2已经达到了116万亿,人民币很长时间面临着外升内贬的双重压力。”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论坛演讲中提及大宗商品时提到,大宗商品的关键点在哪里?怎么看待大宗商品?大宗商品要看的是什么?产业和行业的竞争率,不是只看产能和价值。
“外国是从产业到市场,用繁荣的产业推出了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给产业带来了潜力和动力”,谭雅玲说,“我们讨论大宗市场讲的是产能到价格,我们有了产能过剩,我们去追逐价格,产业的目标定在哪里?我们的市场在哪里?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外国人、发达国家他们是把经济和金融的关系梳理得很准确,金融为经济保驾护航,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我们的作为呢?是把金融脱离了经济,对立了经济,放弃了经济。”
她以钢铁行业为例分析说,钢铁行业亏损是不干本质和主业,在干副业和辅业。
“我们的钢铁行业应该做的是钢铁本质和本业,市场经济一定要讲主业,一定要讲本质。它有主业不干,它干副业,期货、农产品、石油、黄金,金融,它懂吗?它懂多少?”
“产业、企业、行业是中国的根,是中国的命。而我们现在原来急功近利的做金融,极端的做投资,疯狂的投机,” 谭雅玲说。
大宗商品的互联网革命
胡俞越认为,大宗商品的电子化交易促进物流业整合。多重优势助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理念,跨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私人定制出现在2014年并非偶然,私人定制恐怕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特征,工业化的特征是标准化、集约化、批量化,而互联网时代追求的是量身定做”,胡俞越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恐怕还会不断的出现。
他表示,作为大宗商品的电子交易市场,立足现货、提升现货、服务现货、回归现货。为期货市场培育品种、培育投资者。
“ 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中国的商品市场也需要一个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
谈到大宗商品交易的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胡俞越认为,大宗商品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交易所遍地开花、上市交易品种五花八门等等。
“瓶颈制约还是没人管、没法管,没有监管部门也没有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