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新闻 > 行业新闻

创新流通模式 破解蔬菜流通困局

2013-10-08 来源:长江商报

 

 “菜蓝子”是千家万户每天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民生工程。近年来,蔬菜市场供求出现的“菜贱伤农、菜贵民怨”问题,困扰着决策者、生产者、贩销者、消费者,社会各界都希望建立一个多赢的蔬菜流通机制。下面结合湖北调查的情况做一研究。
 
菜价贵在流通上
 
总体上,蔬菜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调查表明,蔬菜价格构成中流通成本占蔬菜零售价格的70%,比发达国家高30个百分点。
 
1、流通环节多。湖北蔬菜来源按季节分,平时供应的时令菜以近距流通为主,远距流通为辅;春秋两季的渡淡菜以远距流通为主,近距流通为辅。在流通环节上,省内菜至少要通过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菜场等三个环节,省外菜还要增加一个环节,即长途运输环节。各环节获利在5%-10%不等,贩销环节获利高于生产环节,各环节加起来约占流通总成本的20%
 
2、市场租金高。通过对天门花椰菜流通环节的调查,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租金、销地批发市场租金、零售市场租金分别占流通总成本的8%10%12%左右。蔬菜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经过多次交易,场租多次叠加,场租费占流通总成本的30%左右,成为交易环节推高菜价的主要因素。
 
3、运输距离长。湖北既是蔬菜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在“大生产、大流通”的背景下,蔬菜特别是耐贮菜、反季菜长距离运输在所难免。土豆、洋葱等“大路菜、耐贮菜”的运距超过1千公里,长阳大白菜、芜湖辣椒等反季菜的运距在500公里左右,武汉城市圈集散的时令菜也在100公里左右。加上油价上涨等因素,蔬菜运输成本节节攀升且刚性较强,占蔬菜流通总成本的25%左右。
 
4、贮运损耗大。生鲜蔬菜季节性强、易腐烂,采摘贮运保鲜跟不上,蔬菜在流通环节中的损耗为20%左右,其中大白菜等易腐烂蔬菜损耗达30%以上,损耗占流通总成本的25%左右。
 
此外,个别市场“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操纵菜价。如早春上市的野泥蒿,农民进场交易本来是每斤3元,但“商贩”以每斤2元强行收购后,再以每斤13元售出,获取暴利。
 
蔬菜流通成本为什么高?
 
直接原因:
 
1、生产远郊化。大中城市“菜地越来越少,菜地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问题突出。大中城市的近郊蔬菜基地被征用后,为保障供应,蔬菜生产基地向远郊甚至周边县市转移。蔬菜集并周转难度进一步加大,运距进一步拉长,运输成本进一步攀高。
 
2、场租无制约。由于蔬菜交易市场是按“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建设的,多年来,这种商业性的自由定价和场地的刚性需求决定了场租费居高不下并一路走高。目前,蔬菜交易市场的建设使用及收费定价,政府有关部门尚无明确的管理规范,场租者的逐利行为,使蔬菜交易市场完全丧失本应具有的公共属性。个别场所还打包收取管理费、检疫费、卫生费、治安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使本来就很高的场租费雪上加霜。
 
3、城乡难通开。近年来,武汉等地推行蔬菜直通车进社区,使菜价比周边市场便宜一两成。但是,社区无场地,货车进城受管制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蔬菜直销模式的推广。同时,“绿色通道”政策有待落实,有的县市一年只核发几张“绿色通道”通行证。过路过桥费仍是蔬菜流通企业的沉重负担,不合理罚款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消除。
 
4、产地冷库少。蔬菜生产受气候影响大,经常出现大规模集中上市的情况。目前,蔬菜储运以常温为主,多数市场只有简单的交易厅棚,冷藏运输率不足10%。蔬菜专用运输车较少,近距离运输靠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车,远距离使用大卡车,采用棉被隔热、竹筒透气等办法保鲜,致使蔬菜在运输途中损耗严重。缺乏蔬菜产地预冷、调峰上市功能的冷库,是菜农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
 
蔬菜流通成本高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对流通体制不适应蔬菜大生产、大流通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下功夫研究,没有区分蔬菜订单处理(商流)与实物处理(物流)的不同特点,去推广“商物分离”的蔬菜直销和配送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的“对手交易、现场交易、多次交易、商物同步”的流通方式,未能形成价格发现机制和流通主导生产的局面,未能完成从“产销对接”到“城乡对接”的体制转变,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蔬菜流通困局。
 
破解蔬菜流通困局的对策
 
破解蔬菜流通困局的本质是实现蔬菜流通从“产销对接”到“城乡对接”的体制转变,核心是对以订单为主的“商流”和以配送为主的“物流”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关键是创新流通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流通费用。
 
1、建设公益性蔬菜交易市场
 
公益性市场包括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市场等交易场所。一是建设公益性批发市场,国内外已有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例如,台湾采取的是“政府参与投资,优惠政策并行”模式,北京近期也在东南五环外新建了公益性蔬菜批发市场。二是可以通过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基建配套、回购回租等方式建立一批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市场。80%的蔬菜经批发市场和社区菜场(集贸市场)售出,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步扩大公益性交易市场的蔬菜流通示范效应。三是鼓励菜农直接进场交易,实现蔬菜产业城乡对接。公益性市场为菜农与市民提供了一个场租低、服务好的交易平台,可以逐步形成蔬菜集散、供求连通、价格发现机制,直接指导菜农按需生产。四是以公益性市场为载体,重塑交易市场功能,包括质量检测、展示交易、加工配送等。通过公益性市场的示范建设,使蔬菜产业形成“流通主导生产”的良性发展格局。
 
2、大力发展蔬菜直销
 
蔬菜流通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拉近菜农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蔬菜消费与生产的城乡对接。公安县埠河镇天星村的葡萄种植户既是生产者,也是贩销者,农民与终端市场直接对接,逐步扩大葡萄的种植规模,形成生产与流通双赢的局面。据此建议:一是鼓励蔬菜合作社(经纪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发展蔬菜直通车进社区、社区蔬菜直销店,社区规划公益性场地用于蔬菜交易,给蔬菜直通车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二是支持蔬菜合作社(经纪人)、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蔬菜对接模式,实现大专院校、大型工矿企业与蔬菜种植基地对接。三是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净菜配送业务,鼓励企业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这也是发展服务型经济的战略举措,仅以武汉10%人口蔬菜配送为例,服务业贡献在100亿元以上。
 
3、控制季节性、灾害性风险
 
一是在蔬菜规模化产地建设一批通风库、简易冷藏库、组装式冷藏库,提高蔬菜商品化率,增强冷库的调峰能力,减少蔬菜损耗,实现蔬菜错峰上市与扩大销售半径。同时,在产地冷库规划建设中,应根据蔬菜品种及生产周期,合理布局,减少闲置,提高冷库的综合利用率。二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蔬菜市场流通,平抑市场风险。例如:天门市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张港镇连片种植花椰菜6万亩,在应对花椰菜滞销过程中作用十分明显。三是建设保障性蔬菜基地。均衡供应是蔬菜供应中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保障性蔬菜基地就是要确保城市蔬菜的均衡供应。结合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办法,有计划地在城郊建设一批集中连片、运输便捷的保障性蔬菜基地,增加城区周边的蔬菜供应量,提高城市蔬菜自给率,防止菜价大起大落。
 
4、加强政策研究,强化市场管理
 
一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建立蔬菜流通问题研究与工作推进机制。建议由各地蔬菜办牵头,联合商务部门、研究单位,研究蔬菜产业“大生产、大流通”及实施“城乡对接”的有关问题,在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工作体系上把蔬菜流通问题解决好。二是进一步落实蔬菜流通的相关政策。农机购机补贴、燃油补贴向蔬菜产业倾斜,将农机购机补贴中的一部分,专门用于支持蔬菜流通企业和农民购买专用蔬菜运输车,提升蔬菜运销的装备水平。落实蔬菜“绿色通道”政策,强化起运地责任制,进一步减免蔬菜进城的各项税费。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安排一定的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研究出台和落实支持蔬菜直销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三是强化市场管理与监督。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联合检查小组,经常性对市场进行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开通蔬菜“110”专线,严肃制止各类乱收费行为,维护好蔬菜交易秩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