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来源: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八月的包头生机盎然,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迎来第十八届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大会的隆重召开。首先,我谨代表主办方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奋战在物流科技创新一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刻,现代物流作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核心引擎,肩负着提质、增效、降本的时代使命,而物流科技创新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次大会以“智驱新质·物畅其流·链动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供应链、AI+物流、绿色低碳等前沿热点领域,既是坚决贯彻党中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的具体实践。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当前物流业发展和物流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看法。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转型压力,我国物流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核心指标持续改善,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背后离不开科技的深度赋能。
从宏观指标看,上半年制造业PMI均值达到49.7%,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工业生产对物流需求的支撑作用巩固,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值保持在50.4%的扩张区间,消费、基建等领域物流需求持续释放,为物流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核心数据看,三大亮点尤为突出:
1. 规模持续扩张:上半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171.3万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一季度增长5.7%,二季度增长5.5%,增速略有波动,但始终保持较快水平,充分体现了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这一变化我相信大家也能理解,真是因为美国启动关税大战对我国造成的短期波动。
2. 成本稳步下降: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9.2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低于物流总额增速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0%,较一季度下降0.1 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降成本”成效持续显现。
3. 景气预期向好:上半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均值 50.5%,7月仍稳定在这一水平,反映行业运行保持平稳;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多月超过55%,市场对未来发展信心较强。同期中国电商物流指数达到112点,创年内新高,且成本指数连续六个月低于120点,“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这些成绩地取得绝非偶然。一方面有政策的强力支持,另外一方面就是物流科技创新地引领。从智能化仓库“货到人”拣选,到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运输路径,再到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港口作业实时状态,物流科技正在深度重塑仓储、运输、分拣等全链条、各环节,成为推动行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力量。
二、物流科技厚积薄发,正在推动行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变革的转型升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行业最高科技荣誉,23年来始终是物流技术创新的“风向标”与“助推器”。自2003年以来,累计收到申报项目7518项,评选出获奖项目3402项,表彰科技工作者超过2.5万人。本年度,申报项目达到1022项,较五年前增长了近1倍。最终,365个项目脱颖而出,体现了行业创新活力的迸发。
通过这些获奖项目,可以看到物流科技发展的五大特征:
1. 降本增效成效显著,赋能实体经济:科技对成本的优化作用持续凸显,例如“狭小空间超长复杂管廊刚性管线运装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制”项目,将管廊直径缩小20%以上,土建周期缩短近50%;运装周期从传统技术的700余天压缩至167天,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运装周期显著压缩,且项目造价成本大幅节约。从领域分布看,采购供应链与智慧物流两大领域降本增效项目占比较高,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抓手。
2. 全链路智能化升级,重构作业模式:从单点自动化向全流程智能跃升成为主流,如“智慧多式联运系统”项目,通过混合优化算法,创新“一单制”运输模式,打通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堵点,大幅降低物流成本。这也是近年来物流领域多式联运发展的新亮点,物流降本增效行动正确的着力点,行业实践的闪光点。
3. 关键技术国际领先,打破垄断壁垒:部分核心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如“低空运载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项目攻克复杂环境定位难题,将国际同类技术的定位精度提升4.6%~14.3%,任务执行成功率提高4.9%~38.1%;“超低能耗冷链物流真空绝热复合材料”项目研发实现突破,导热系数低至0.0010W/(m・K),打破德国企业长期垄断,性价比为欧美产品的64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仿真系统”项目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外观、动作、流程、决策四层高仿真模拟,为码头智能化建设提供国产化方案。
4. 新质生产力领域升温,引领产业转型: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创新的核心方向。数字物流技术及应用在本年度项目里占31.0%、智慧供应链占15.6%、物流装备占13.7%,三大领域项目占比超过六成;绿色低碳技术加速崛起,占比达6.3%,涵盖节能装备、循环包装、碳足迹追踪等,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有效方案。
5. 创新生态协同发力,形成攻坚合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格局基本形成。国央企主导攻关,今年获奖项目中,央国企项目共计162项,占比达到44.4%,引领创新方向;高校夯实理论基石,本年度高校获奖项目114项,占比为31.2%,突破技术瓶颈;民营企业探索前沿应用项目44项,占比12.1%,激发了市场活力。这三项协同构建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基础。
三、物流行业破浪前行,把握变局下的科技发展新路径。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数字技术迭代升级,物流科技迎来“政策支持+技术突破”的战略机遇,但也面临“国际竞争+国内转型”的双重挑战。
面向未来,行业要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更务实的行动举措,推动物流科技实现新突破:
一是深化智能技术融合,打造更多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推动物联网、AI大模型等新技术与物流场景的深度结合,突破智能仓储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场景的深化应用;
二是布局国际物流网络,构建全球服务能力:围绕“一带一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等系列合作途径,布局智能海外仓与区域物流枢纽,打造全球物流廊道,探索跨境物流数据互联、标准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突破“卡脖子”技术:提议有关各方设立物流科技专项攻关基金,聚焦关键领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速物流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快物流领域转型升级进程: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融资机制,建设新质生产力示范区,继续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五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根基:要大力推动培养复合型智慧物流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各位同仁、朋友们,从“汗水驱动”到“智慧赋能”,科技创新正在重塑物流未来,让我们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化合作,聚力攻坚,推动物流业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物流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