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政策

广西“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纲要

2016-11-0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商务发展成效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存在的挑战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第二节  具体目标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谋划国际国内经贸合作布局

第二节 明确区内市域商贸发展重点

第三节 增强口岸和园区开放发展功能

第五章  发展任务

第一节  实施内贸流通升级战略

第二节  推动外贸稳增长调结构

第三节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第四节  加快“走出去”步伐

第五节  扩大区域经济合作

第六节  深化商务体制改革

第六章  重大工程与项目

第一节  商贸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工程

第二节  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节  商品交易中心与平台建设工程

第四节  节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

第五节  外贸强基跨越发展工程

第六节  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基地建设工程

第七节  中国—东盟经贸服务平台升级工程

第八节  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程

第九节  沿边经济带建设工程

第十节  跨境产业链建设工程

第七章  发展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第二节  创新商务服务方式

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节  强化人才保障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与评估机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广西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独特区位优势,在新时期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布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三五”时期,广西将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力争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总体目标,这给广西商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要求。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广西商务已在各个领域特别是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为“十三五”时期全区商务的全面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主动应对“十三五”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广西商务发展新优势,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编制《广西“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纲要》,作为“十三五”时期广西商务发展的依据与指导。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深刻演变,国内经济将维持在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但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广西商务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

第一节  “十二五”商务发展成效

一、内贸流通发展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广西内贸流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的功能进一步强化,2015年广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48.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2倍,年均增长13.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597.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比2010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广西特产行销全国”行动收效显著,“广西农产品南北流通大动脉”建设工程快速推进,“南菜北运”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全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业百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基本形成以南宁市为枢纽,以桂林、柳州、钦州、防城港等城市为支撑,以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等为平台的大流通格局。商贸品牌建设和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商贸环境不断完善。“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成效显著,一批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广西,各电商平台交易额大幅增长,“十二五”末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420亿元。2015年,南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中国—东盟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初步形成,巴马、靖西等8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桂林电商谷、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广西积极落实“外贸强桂”战略,有力推动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方式转变和贸易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广西进出口年均增长23.7%,提前实现贸易规模翻番目标,进出口贸易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12.7%提高至2015年的19%2015年全区进出口规模达512.6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列第14位,比“十一五”末上升3位。贸易方式转变进程加快, “十二五”期间边境小额贸易年均增长30%2015年贸易额达到226.6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4%扩大到44.2%。“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成效显著,2015年全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05.7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6倍,占进出口总额的20.6%,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十二五”期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进出口贸易新亮点,年均增长20%34%,分别比整体进出口增速高8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2015年全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1.8%15%,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2个和5.9个百分点。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化,截止“十二五”末广西已与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东盟连续15年保持广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5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达290.1亿美元,占全区外贸总额比重增至56.6%2015年,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2个国家进出口额313.8亿美元,增长19%,其中与东盟贸易额占92.4%。民营企业对外贸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5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52%,较“十一五”末扩大了2.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

三、利用外资量质齐跃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广西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提高,质量进一步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合作方式日渐多元。 “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超过667家,合同外资累计93.75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8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5%,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服务业引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区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5.9%上升到“十二五”末的46.7%。“十二五”期间,港澳、东盟、欧盟与广西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是广西利用外资的前3大来源地,分别占广西实际利用外资的47.73%18.38%8.14%。重点区域和城市利用外资发展较快,其中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区总量的58.7%48.6%。重大项目及合作模式创新对外资拉动效应明显,入驻广西的世界500强企业由19家增至25家。中马“两国双园”成为国际产业投资合作新模式。

四、“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十二五”期间,广西“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规模增长迅速,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53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7倍。截至2015年年底,广西境外投资企业635家(含增资和机构,下同),投资目的地覆盖马来西亚、中国香港、越南、泰国、柬埔寨、文莱等国家和地区。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进展,“十二五”期间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3倍。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涉及房建、道路建设、电力安装、工业制造通讯等多个行业,市场从以非洲为主发展为非洲、东盟市场并重。 “走出去”平台建设成果显著,中马“两国双园”建设成为新亮点,一批先期合作项目有效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共同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并报批,中方园区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印尼经贸合作区已正式向商务部、财政部提出确认考核申请。中柬戈斯乐农业发展中心正式启动。

五、区域开放合作扩容提速

 “十二五”期间,广西继续巩固和强化区域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和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关系。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为中国-东盟政商各界对话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形成独特的中国与东盟深化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南宁渠道”。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成为“一带一路”六大走廊之一,推动形成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等面向东盟的国际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推动泛北部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及孟中印缅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经贸交流、产业园区、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展。中文、中马、中泰、中印尼等双边合作有效推进。与港台澳合作取得突破,成功举办“桂港经贸论坛”、“桂台经贸文化论坛”、“广西—香港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合作论坛,成为继广东之后CEPA先行先试的2个试点省区之一。与西南中南省市在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口岸通关、对外交流等方面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泛珠三角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全面运行,共建临海产业园、滇桂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

六、商务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广西商务领域改革多措并举、全面推进。2014年自治区政府审议并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口岸通关一体化工作方案》,确立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六市一关”和“五个一体化”的区域性通关一体化改革,关检、“三个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三互”合作、边境重点口岸延长通关时间、口岸“权力清单”和“收费清单”等措施相继施行,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建立了完善的商务规划体系以及规划实施机制,市场调控经济运行能力进一步加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进出口许可申办、全面推广不见面审批、开展审批延伸服务、提升首问服务质量、开通绿色通道、开展网上政务审批等六项审批改革全面推出,大大压缩了企业办理审批时间,降低了企业成本。着力服务促进,转变政府职能。广西商务厅门户网站正式上线运行,提高了商务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11  “十二五”时期广西商务发展基本情况

 

指标

“十一五”

“十二五”

 

2010

年均增长

2015

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312

18.7%

6348.1

13.9%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亿元)

898.17

16.1%

1597.77

12.2%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其中:与东盟双边贸易额

加工贸易

边境贸易

177.1

65.3

17.5

42.4

28.5%

 

  

512.6

290.1

 

 

23.7%

30%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40.5

19.2%

51.86

13.55%

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

13

91.8%

40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深刻演变,国家和自治区新一轮开放发展都为广西商务发展创造了重大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新的战略机遇。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国家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新定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领域提供支持,将为广西与东盟商贸等多领域合作创造新的机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消费升级推动商务转型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广西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广西通过贸易升级、业态创新、服务提质等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面向东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同时,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中高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我区居民消费需求分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以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将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迅速成长,广西商贸流通与消费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升级版协议在互联互通、通关便利化、服务贸易等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我区深化与东盟国家间产业链合作、港口物流合作、跨国地方经济合作等带来机遇。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加深,中国-东盟博览会、跨境经济园区等合作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广西将是中国东盟升级版战略的最先受益者,既承担着国家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又蕴含着自身经贸发展的重大机遇。

广西开放发展新格局创造商务发展新空间。继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先后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发展规划,广西全域实现了国家战略全覆盖,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沿边沿江开放、革命老区振兴等叠加政策,为我区经济发展创造新空间,也为全区商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两国双园”国际园区合作、边境合作、跨境合作、沿边开放开发、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先行区等开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推动广西实现开放发展新跨越。全区开放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开放合作总体布局将推动我区商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第三节  “十三五”时期存在的挑战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广西商务发展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十三五”时期的商务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世界经济竞争加剧,国际经贸规则发生重大变化。“十三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和调整分化中,世界贸易持续低迷,跨国投资总体疲软,经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塑,是我国和广西商务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重构,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替代原有的跨境贸易和投资,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升本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中国制造”向“优质制造”、“中国创造”升级带来压力。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自由贸易体制挑战,美国主导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将改变全球经济贸易规则,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向西方主导的贸易规则靠拢,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将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部分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等外部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都会对我区的经贸投资发展造成影响。

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商务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十三五”时期,国内经济大体呈现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的局面,下行压力加大,商务事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居民消费理念不断更新升级,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性消费渐成主流,对流通现代化程度提出新要求。外贸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利用外资面临的竞争加剧、制约因素增多。四是商务发展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 消费环境亟待完善。“新常态”下经贸结构转型要求更加迫切,由以商品贸易为主向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以外贸为主向内外贸并重和一体化转变,由以贸易为主向贸易、投资、金融、劳务等全面发展转变,对新时期广西商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增长动力正在减弱,竞争新优势尚未形成。广西传统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相对优势渐趋减弱,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不足,而毗邻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优势凸显,国内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周边国家转移,广西与周边国家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以劳动、土地和资源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同时,广西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尚未形成,产业体系不完整,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较少,低层次小商业扩张过度,高端商业发育不良。

“十三五”时期,要牢牢掌握发展新机遇、新特征,积极稳妥应对风险和挑战,科学研判,顺势而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紧扣改革创新驱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区域经济合作等商务发展基调和主线,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率先实现商务发展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加快内贸流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全区商务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两个建成”的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开放带动

积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充分发挥和拓展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广西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竞争力。

二、坚持创新驱动

把创新摆在广西商务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流通变革、加快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组合,推进商务领域体制机制革新,让创新贯穿商务工作始终。

三、坚持协调发展

围绕“三大定位”,坚持双核驱动,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正确处理商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坚持城乡统筹、三区统筹、国内国际统筹,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兼顾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等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国际市场和对外投资产业布局,提升北部湾地区开放水平,促进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协调发展,构建面向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四、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努力打造绿色商务。推动加工贸易、商贸物流等领域绿色发展和集聚集约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方式,鼓励绿色采购和销售,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引导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发展绿色流通,推动流通企业节能减排,打造绿色商品供应链,既拉动经济增长,也留住青山绿水,提升商务持续发展能力。

五、坚持共享发展

要把共享发展作为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人民群众在商务发展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鼓励零售、餐饮、健康、养老等关系百姓生活、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发展。保障生活必需品安全稳定供应,努力为百姓创造便利、实惠、安全的消费环境。支持民族地区、沿边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市场发育,推进农村电商和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根据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围绕“两个建成”总体要求,把“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目标贯彻落实到“十三五”时期广西商务发展各个领域,基本形成内外贸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国际国内联通、创新特征明显的广西商务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具体目标

一、内贸流通发展目标

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内贸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流通成本大幅下降,效率明显提高,重点流通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等新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凸显。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9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9%左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达到2241亿元;第三方物流蓬勃发展,第四方物流兴起,全区通过全国综合评估认证的物流企业总数50家以上,年交易额超100亿元的专业市场8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5年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城市配送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0亿元左右,网络零售总额超过14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二、对外贸易发展目标

做大做强外贸规模,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现外贸稳定、均衡、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5620亿元,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继续上升。推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不断成长,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更加协调。有利于区内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外贸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外贸发展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凸显,贸易模式创新取得明显进展。

三、利用外资发展目标

顺利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平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领域不断拓宽,引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力争比 “十二五”时期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大力推动“引资强贸”工程,促进“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不断提升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资水平,打造外资集聚新高地。

四、对外投资发展目标

“走出去”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投资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投资实现阶段性跨越。全区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年均增长达到6%,到2020年,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22亿美元,5年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达91.7亿美元。全区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5%,至2020年当年,完成营业额达12亿美元,5年累计完成营业额54.54亿美元。

五、区域合作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广西对内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区域合作平台和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合作范围和布局合理。进一步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快向粤港澳台地区开放,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通道和支点建设,对接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先进生产力,统筹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开放合作,形成“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41  “十三五”时期广西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5

2020

绝对数额

年均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348.1

10000

9%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亿元)

1597.8

2241

7%

百亿以上专业市场个数

2

8

——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4420

10000

17.5%

进出口总额(亿元)

3190

5620

12%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7.2

34.4

15%

中方对外协议投资额(亿美元)

13.66

22

10%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亿美元)

9.4

12

5%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谋划国际国内经贸合作布局

以全球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开放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主动承担“一带一路”建设任务,形成“四维支撑、四沿联动”的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一是向南开放,深化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东盟始终是广西对外开放合作的首要方向和战略依托,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是广西开放合作的重要延伸和新增长点。抓住国际产能合作和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两个重点,陆海双线联动并进,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二是向东开放,提升对粤港澳台开放合作水平。粤港澳台是广西招商引资最重要的来源地,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服务业开放合作两个重点,增强开放型经济整体实力;推动 CEPA先行先试政策,吸引港澳台产业和项目落地广西。三是向西向北开放,增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功能。西南中南地区是广西发展的重要腹地,要充分发挥广西战略支点作用,积极为西南中南省市搭建平台、提供通道。四是向发达国家开放,对接欧美日韩等经济体先进生产力。西方发达国家是先进技术和资本的主要来源地,要大力吸收欧美日韩等国家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强化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发展,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第二节 明确区内市域商贸发展重点

南宁市:充分发挥 “南宁渠道”优势,主动谋划参与“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和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继续打造平台经济。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和丝路基金等“两行一金”在南宁设立面向东盟的分中心,完善合作机制。加快发展贸易、投资、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经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扩大与东盟、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加快南宁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全力将南宁打造成为立足广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与东盟的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性物流城市、区域性国际城市。

柳州市:依托汽车、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扩大出口,优化调整贸易结构。借助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等平台,发挥特色工业园区优势,加快引进外资。推动柳工、欧维姆等重点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投资,提升柳州品牌国际影响力。

桂林市:主动融入湘桂和贵广高铁经济带,加快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在商贸、投资方面的合作。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提升旅游经济和服务经济品质与水平,推进商旅文会融合发展。

梧州市:积极实施“东向”战略,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承接与提升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重点推进商贸物流、旅游、文化、休闲、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北海市: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积极复制上海自贸区监管服务措施。积极推动湛江—北海跨省区特别经济合作区工作启动落实。尽快解决制约铁山港发展的瓶颈问题。

防城港市:深入推进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充分利用沿边沿海优势,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口岸经济、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构建边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利用东兴和峒口口岸、里火和滩散互市点优惠政策,发展加工贸易、跨境旅游、口岸物流等产业,努力将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钦州市:立足区位优势,建设‘一带一路’钦州平台。围绕芳烃、煤化工、造纸、汽车、船舶修造等优势产业,借助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进境肉类、粮食、水果指定口岸等平台扩大引资规模和贸易规模,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与珠三角、港澳台地区,打造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贵港市:依托在西江流域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加快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建设步伐。打造新兴加工制造业基地、电力能源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特色林产品精深加工商贸园区、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和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城市。

玉林市: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做强“中国动力之都”、“中国药材之都”和“世界日用陶瓷之都”等玉林名片。重点发展农产品流通和中药材流通,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和中泰玉林旅游文化产业园,强化与港澳台和东盟的产业交流合作。

百色市:依托丰富的农业、林业、旅游业、药材等资源优势,推动名特优农产品物流方式、营销方式的革新,提升品牌农业效益,加快推动百色龙邦国际物流商贸集聚区、中国-东盟(百色)农产品交易中心集聚区、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集聚区建设,重点培育中国—东盟(百色)农业展示交易会、百色农业与工程机械交易会、田东芒果文化节、靖西端午药市等特色会展品牌,着力建设林产业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加快打造壮药、瑶药等特色民族药源基地,大力推进中草药研发加工园区、生物制药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贺州市:发挥区位交通、农产品、旅游、矿产等综合优势,加快推进农产品及各类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依托新材料、金属矿产、碳酸钙、食品药品等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着力推动“加工贸易倍增”计划。

河池市:围绕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依托特色水果、有机蔬菜等特色生态种植业优势,大力发展商旅文融合的商贸业态,培育长寿村旅游、乡村旅游商贸,利用国家桑蚕基地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建设大型茧丝绸交易中心。积极融入“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布局,继续实施“柳来河一体化”规划,实现交通同网、信息同享、产业同兴、环境同治的柳来河区域统一市场。

来宾市:积极融入“桂中”城市集群发展,立足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定位,结合来宾市资源产业特色,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新型专业市场、健康养生服务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集群化和多元化发展,形成第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

崇左市:深入贯彻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国家战略,立足“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口岸城市”定位,结合崇左市口岸优势和资源特色,以凭祥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对外贸易、现代物流、特色专业市场、旅游商业等,促进沿边开发开放大发展。

第三节 增强口岸和园区开放发展功能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完善防城港口岸、北海港口岸、钦州港口岸等海港口岸功能,布局完善面向东盟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积极培育远洋班轮航线,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海运网络,有效支撑沿海产业和贸易发展。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引进国内外港航企业参与港口建设运营,争取设立广西北部湾航运交易所,积极发展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现代航运服务业。依托凭祥铁路口岸、友谊关公路口岸、东兴公路口岸、水口公路口岸、爱店公路口岸、龙邦公路口岸、平孟公路口岸等陆路口岸,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通关便捷、形象提升、经济繁荣的沿边经济带。集中建设东兴、凭祥、水口、硕龙、龙邦等5个国际性口岸。加快“两硬两软”建设,推动形成“前岸中区后城”模式,打造“一基地五中心”。 依托南宁航空口岸、桂林航空口岸、北海航空口岸等航空口岸,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建设空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临空产业。提升梧州口岸、贵港口岸、柳州口岸等内河口岸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北部湾经济区及香港主要港口合作,促进沿江经济带发展。

提升园区对商贸发展的支撑能力。把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打造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发展好国家级园区是加快广西外向型经济的基础,要明确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利用外资任务,建立园区利用外资考核体系。大力推进国家级经开区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引高引新引强,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企业落地发展,将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吸引外资的排头兵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领头羊。着力提升国家级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集群式承接国外高新技术转移,打造广西现代产业体系先导区、国际技术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物流加工、国际贸易中转等业务功能,打造开放合作核心平台和外向型经济集聚区。加快东兴国家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凭祥国家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中马“两国双园”、中文产业园区、中泰产业园区、中新产业园区、中越跨境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国家级重点园区开放型经济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自治区级经开区,建立健全园区晋档升位、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加大利用外资和外向型经济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形成梯次推进、持续发展的园区体系。

第五章  发展任务

1.jpg

第一节  实施内贸流通升级战略

一、加快培育新消费

优先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发展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产业化和制造服务化。完善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消费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消费与社区消费。完善农村和社区服务网点,鼓励“网订店取”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最后一公里”瓶颈,激发农村消费和社区消费潜能。鼓励网络消费。扩大旅游文化消费。发挥生态、文化、地理等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深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推动生态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游等旅游消费发展。

二、优化内贸流通发展格局

加快骨干通道建设。依托“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布局,发挥港口、公路、铁路和航空优势,加快建设海上东盟、陆上东盟、衔接“一带一路”、连接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的五大通道,加快公铁空水多式联运发展,建设广西流通骨干通道。优化骨干节点布局。根据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和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将南宁建设成为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柳州、梧州、钦州、桂林、防城港、玉林、来宾等区域性流通支点以及地区性流通节点建设,构建流通骨干节点网络。推进骨干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建材、农产品等专业市场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创新市场采购、农超对接等经营模式,建设一批规模化、信息化和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继续推动商贸功能区、特色商业街区和中央商务区建设,培育内贸流通品牌。

三、推进流通基础设施升级

加快流通设施改造升级。结合旧城改造工作,推动中心城区服装、农产品、花卉等专业市场外迁,完善新址用地、原址升级以及商户入驻等相关政策。利用互联网、通讯信息、电子交易等技术对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城乡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和乡村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快递终端网点,健全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城市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信息化改造,提升物流配送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公益性投资力度,建设一批辐射范围广、民生服务强、资源环保压力小的公益性批发市场,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创新PPP等公益性实现方式,探索公益性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新机制。

四、加快流通发展模式转型

提升流通组织化水平。鼓励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现代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商贸物流业集聚发展和平台经济模式。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技术,创新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推进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研究制订现代物流地方标准。加快推动设施、信息、工具的标准化建设。鼓励内贸流通横向延展和纵向整合发展。推动流通企业运用渠道影响力和控制力,整合上下游各类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流通主导的全产业链。鼓励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纵向产业链联盟或横向品牌联盟,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商业、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

五、着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发挥面向东盟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进一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积极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支持南宁市跨境电商试点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物流配送基地,把广西建成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基地。围绕机电产品、汽车、热带水果、蔬菜、食糖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改造提升传统商业,积极推动“互联网+批发市场”、“互联网+传统百货”、“互联网+农贸市场”。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用标准化模式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继续深入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活动,服务全区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大数据应用,积极推进广西商务云平台、二维码(广西)中心等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在商贸流通中的应用。建设电商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发展电竞产业新业态,营造电商创业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第二节  推动外贸稳增长调结构

坚持“扩大加工贸易、稳定边境贸易、做强一般贸易”的发展方向,积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主体结构,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一、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抓住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世界知名品牌商和代工商,以及研发、结算和地区总部,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形成产业链,并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继续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在已实现倍增的基础上,到2020年比2016年再翻一番。加快建设加工贸易转移承接载体,重点发展“四市四区”(南宁、梧州、北海、钦州4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培育“五市五园”(柳州、桂林、防城港、玉林、崇左市5个城市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东兴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南宁高新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北海工业园5个园区),加快形成加工贸易向重点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规划审批、项目落地、土地支持、劳动力培训、国际市场开拓、产业链配套、产业集聚园区发展等方面加大对加工贸易支持力度。

二、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

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边贸专业市场,解决边境贸易“小、散、飘”问题。鼓励发展以面向东盟市场为主的汽车组装、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等出口型制造业和加工装配业,建设铝、锰等资源进口加工基地。加快边民互市贸易改革创新,争取国家批准边民互市贸易改革试点方案,引导建立边境地区组建边民互助合作组织,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开展互市贸易,扩大政策辐射带动作用。实行“互市+加工”的运营模式,推动边民互市贸易由穿岸而过变为落地加工,规范主体、规范品种、规范额度、规范交易、规范加工,促进边民互市贸易健康稳定发展。优化边境贸易发展环境,加大对边境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用足用好沿边改革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进一步便利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三、做大做强一般贸易

加快实施培育外贸主体的“3511”工程,3-5年内培育3家进出口额超30亿美元的企业,5家进出口额超20亿美元的企业,10家进出口额超10亿美元的企业,100家进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企业,合计390亿美元。力争到2020年,上述龙头企业占广西外贸进出口达50%。继续鼓励从东盟等地区进口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品,保障市场供应。积极鼓励企业扩大原材料及机械、家电、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等行业的中间产品进口。积极建设铝、锰、原油、煤炭、矿石、农产品、木材等资源产品进口加工基地。利用好钦州港作为汽车进口口岸的优势和钦州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汽车保税进口业务。推广出口工业品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强重要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比重不断提高,支持工程机械、汽车、电线电缆、衣架、陶瓷等重点行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口岸功能,增强沿海铁路运力,提高进出口便利化水平。引进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保本微利、循环使用的“外贸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资金池”,解决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充分发挥CEPA先行先试试点省区的优势,深化与港澳在金融、商贸会展、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合作,大力引进港澳现代服务企业入桂投资,打造桂港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扩大运输、旅游和工程承包等重点优势产业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快会计、文化、体育、卫生等服务贸易领域“走出去”步伐。积极开展金融、电信、专利和特许等高附加值国际服务贸易业务。提高货物贸易中的服务附加值,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有序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我区服务外包品牌,积极建设南宁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国际认证、人力资源培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沿边地区充分发挥沿边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和国际运输,沿江、沿海地区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国际物流运输,南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

五、积极培育外贸新方式和新业态

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企业平台和相关部门监管平台的信息共享,发展“海外仓”、“沿边仓”,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基地。推进外贸出口基地、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南宁市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开展进口试点。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推进南宁保税物流园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空港保税仓、桂林空港保税仓和南宁华南城保税仓的建设和发展,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和跨境电商服务企业聚集发展。认定一批自治区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各市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对中小外贸企业在物流、信保、融资、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结汇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分批次培育我区出口商品采购基地,积极建设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对条件成熟的市场积极向国家争取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创建国际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推进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店。

 

第三节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一、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实施“引资强贸”战略,推动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围绕强化政策导向、提升服务效能、突出招商引资“三大主线”,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利用外资新高地。发挥各类园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支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明确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利用外资任务,建立园区利用外资考核体系。定向精准招商,将引进外资和我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及知名跨国公司的招商力度,突出“招大商、大招商”。将外商内招、点对点对接的内外联动引资方式相结合。深化与东盟、港澳台投资合作,拓展与欧美日韩发达国家的合作。突出产业链招商,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端环节的战略投资者和大项目。

二、提高引资质量效益

推动全产业对外资的开放,改善利用外资的行业、来源和分布结构。注重外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既重点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石墨烯、海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又大力引进纺织服装、箱包制鞋、农产品加工等充分吸纳就业的传统优势产业。既强调工业发展,又围绕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核心工作,引导外资投向商贸、物流、金融、电子信息和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强调外资和内资相结合,既要关注世界500强,又要关注中国500强、民营企业500强、服务性企业5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央企等分支机构投资动态,加快引进一批符合广西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区功能定位的综合型、职能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优化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巩固与东盟、港澳台投资合作的同时,加大对日本、韩国的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深化与德、英、法、美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合作。注重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外资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为实现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投向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吸引和扩大绿地投资,引导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广西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开展金融“招商引资”,支持本地企业到境外上市设立股份制外资公司,通过股权投资、信托融资、委托贷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方式引入境外资金。加快构建国外优惠贷款、境外证券融资、国际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国际融资、国际租赁等多途径、多渠道的外资利用体系。在中马“两国双园”框架上,积极探索利用外资新模式。

第四节  加快“走出去”步伐

一、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区有实力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强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在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远洋捕捞、动物疫病防治、农村能源、植树造林及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制糖、建材、木材加工及林产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开展对外投资。鼓励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营销网点、商品展示中心和售后点服务等,带动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和技术出口。支持我区旅游、餐饮、酒店、客货运输、仓储物流、工程设计与咨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创意设计和广告业等服务行业到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推动在东盟国家设立办事处、分支机构等,拓展国际业务。鼓励企业以设计—采购—施工(EPC)、建设—经营—转让(BOT)、公私合营(PPP)等方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推动我区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境外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支持我区大型对外投资企业参加对外投资项目保险,降低境外项目风险,促进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二、加强境外和跨境产业园区建设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中外合作园区打造成广西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完善中马“两国双园”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全面展开招商引资工作,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促进重点项目入园,将中马“两国双园”打造成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共办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中印尼、中柬、中老等境外园区合作项目建设,加强海外农业投资与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全产业链环节合作,推动广西农业、汽车、工程机械、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探索经济融合、利益互嵌的产业合作新途径。加快推进中越东兴—芒街、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着力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开放平台,吸引国内外优势产业集群式入园投资,引导当地和国内企业向园区集聚。

三、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

主动承担“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继续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推动中国—中南半岛互联互通和产业发展,带动各类商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形成内外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新局面。加强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协商合作,主动对接越南在中越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142035)》中的互联互通重点项目。支持我区企业巩固路桥、建筑等传统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拓展能源电力、油气运输、大型制糖设备等新领域。支持我区工程企业提升工程承包层次,逐步向投资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运营、后期管理等高端领域延伸,努力向工程总承包、国际投资、带资承包等国际工程承包综合性方式转换,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广西特色、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引导行业协会发挥人才与技术密集的优势,帮助企业推进国际工程。 

四、规范发展国际劳务合作

紧密跟踪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畅通国际劳务合作信息发布渠道,完善服务平台建设,调整外派劳务结构。以扩大专业型、技术型劳务输出为目标。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素质,提升服务层次,树立广西外派劳务品牌,推动外派区域多元化、外派工种多样化。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活动,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对外劳务合作举报投诉机制、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对外劳务合作协调机制和领事保护机制。创新跨境劳务合作机制,探索建设中越边境跨境劳务合作试验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第五节  扩大区域经济合作

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提升广西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快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海上、陆上、空中、内河和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出海、出边、出区大通道建设,大力促进海港、内河港、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五港联动,积极推动跨境多式联运,发挥我区区位、枢纽等集成优势,构建连接东盟、面向全球、服务周边的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三是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带。引进一批辐射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北斗导航应用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出口加工基地及进口原料深加工基地建设,建设渔业走廊、海产品养殖加工、热带农业合作基地。四是构建“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跨境多式联运,以国际大通道为依托,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加强与东盟国家交通、物流、关检标准体系对接,共同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开通桂越集装箱专列和对接“中欧班列”货运专列,畅通东盟—广西—西南中南、粤港澳的国际综合物流大通道。构建凭祥跨境综合货运枢纽,推动中越跨境直达汽车运输,探索跨境甩挂运输,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大力发展为多式联运配套的综合物流服务业。通过多式联运,做大做强港口经济,推动空港经济区、高铁经济带、临海(港)产业区联动发展。五是加强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在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减贫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人文交流的规模、领域和成效,促进经贸合作关系的提升。

二、全面提升与东盟开放合作水平

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先行区,推动贸易合作向产业、园区、投资合作升级,打造协调有序、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一是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将中马“两国双园”打造成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加快中印尼、中泰、中文园区建设,推动中新南宁产业园区等落户和建设。二是创新互联互通新模式。加快“一廊两港”建设,引导国内外资金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加紧制订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行动计划,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三是建立健全广西与东盟产业合作框架机制。积极推进与东盟国家共办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中印尼、中柬、中老等境外园区合作项目建设,推动广西汽车、工程机械、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探索经济融合、利益互嵌的产业合作新途径。四是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以东盟国家为重点建设一批境外农业合作园区,推动与越南边境省份共建农业合作示范区。推动与越南边境省份共建农业合作示范区。鼓励企业以合资、参股等形式与国外公司开展农业合作。五是突出做好对越开放合作,务实推动中越两国边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促进“两廊一圈”对接合作,积极推动东兴和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沿边口岸经济带建设,推动对越互联互通的“两高两铁三桥”建设。

三、深化泛北部湾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次区域合作

实施泛北部湾合作路线图,推动制定泛北部湾合作规划,构建产业合作与贸易投资便利化平台,打造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升级版。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在互联互通、贸易投资、跨境金融、跨境电商、跨境动物疫病防控、人力资源开发、农业、旅游等领域合作,推动通关和贸易便利化,建设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

四、加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合作

西南中南地区是广西发展的重要腹地,要充分发挥广西战略支点作用,积极为西南中南省市搭建平台、提供通道,构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提高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合作的能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加强与西南中南地区战略规划、产业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环保等合作,加快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百色—文山跨省区合作园区、湘桂经济合作区等跨省合作园区,促进省际资源、产业和市场一体化。完善通边达海、联通西南中南的立体交通体系,以此为依托形成西南中南地区经广西走向东盟的经济走廊。

五、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

把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打造成为广西开放程度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开放合作核心区。围绕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争取一批中国与东盟合作组织机构落户广西,推动设立中国—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秘书处。申报创建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立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中心、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海洋经济合作示范区等新平台新机制。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平台作用,完善跨省区协调机构和定期会商机制,提升省际合作、东西部合作水平。

第六节  深化商务体制改革

一、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提升商务综合监管执法水平。深入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商务领域执法职能,统一并加强商务执法力量,科学、合规设置执法层级,建立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边界清晰、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商务行政执法体制,提高商务系统依法行政和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强化市场秩序整顿与规范,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格商务执法程序,规范商务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与信息公开,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健全举报投诉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商务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明确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的合作,引入社会化监督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执法力量,严格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商务领域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实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实现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升商务诚信协同监管服务能力,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及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线上线下市场平台信用评价活动,建立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在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推动建立以交易信息为基础的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入驻商户信用评价机制。支持建立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促进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保险、商业保理等信用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会员企业信用档案,推动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务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广“联网通办”、“一口受理”、“三证合一”等新模式,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产品流通等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探索大流通管理模式,完善商务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规范行政管理和资金支持事项的公开、公示。

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和体系,推动实施进出口收费正面清单制度。强化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对外贸易新业态的管理体制,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探索创新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的监管模式。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外资准入市场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外商投资纠纷投诉调解平台,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报制度,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形成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外国投资全程监管体系。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建立外商投资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

健全企业“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境外投资的事前服务引导及事中事后监管和保障,提供信息指导、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专业服务平台、孵化平台,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海外资产风险保障平台,为“走出去”企业提高海外资产保险保费支持。支持完善对外劳务合作协调机制和领事保护机制。

创建口岸监管服务新模式。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建立口岸权力清单和收费清单制度,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查验部门“三互”合作。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试行政府购买口岸查验服务。探索与越南、马来西亚开展“两国一检”通关新模式。积极探索中国—东盟边境贸易国检试验区建设,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优化口岸布局,推进口岸开放和升格,加强进境指定口岸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加快南宁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地方新设综合保税区。在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改革。

三、积极推进商务发展新机制新体制试点试验

加快推进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做好防城港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探索边境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合作新模式。加快创建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CEPA先行先试,提高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水平。争取纳入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第六章  重大工程与项目

2.jpg

根据“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围绕商务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按照规模、影响、先进性与公益性等标准,合理遴选、设计与实施若干重大工程与项目,其主体是涵盖内贸流通、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十大商务重点工程。

第一节  商贸服务业创新融合发展工程

实施广西服务业大发展战略,以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13个服务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专业市场、软件信息、综合服务等10大类共100个服务业集聚区,每年落地实施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扶持10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打造南宁、柳州、桂林等3个服务业龙头城市,力争到2020年把广西建成服务“一带一路”、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桂林国际旅游城市、巴马国际旅游节等旅游项目和会展节庆品牌,创新商旅文会融合互动发展新模式,打造区域国际性商旅文会融合发展中心;打造南宁朝阳商圈“三街两巷”、南宁中国东盟商务区商业街、南宁“民歌湖酒吧休闲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都市型现代商旅文集汇中心。

第二节  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以“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南菜北运”工作为引领,积极推动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产地集配和加工配送中心、主销区批发和终端配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积极推进与京津冀、东北三省和西北各省的产销合作,畅通农产品跨区域流通渠道。在南宁、百色、桂林、柳州、玉林、梧州、贺州、来宾、贵港、钦州等蔬菜主产区增设一批产地冷藏和集配中心、改扩建一批产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和交易中心。在北京、陕西、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上海等主销区完善和新建一批交易配送专区,加快推进“南菜北运”信息化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产供销一体化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广西—西南、广西—内地、广西—粤港澳、广西—东盟等四大农产品通道对接机制,初步建立联通产地和销地的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将广西打造成为我国农产品南北跨区域流通枢纽、“南菜北运”农产品生产供应示范基地。

第三节  商品交易中心与平台建设工程

发挥广西地理位置、农业生产、交易平台等优势,以广西糖网、中国—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华南城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大宗商品交易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交易结算、仓储运输等服务功能,加快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和仓储物流融合发展,发展铁路、公路、内河、海运相结合的综合运输方式,创新发展离岸交易,加强与中国—东盟信息港项目对接,巩固提升广西全国最大的食糖贸易中心和网上交易平台地位,提高广西工业品、农林产品、资源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话语权,推动形成“南宁价格”,扩大“南宁渠道”影响力。

第四节  “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面向全国市场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面向我国西南中南区域市场的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和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实现现代制造业、商贸业、农业、旅游、跨境等重点领域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一核三圈多点”的电商布局,建成一批分布合理、运行高效、要素聚集、管理科学的电子商务聚集区。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面向东盟的信息化合作,深化各领域应用,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速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形成中国与东盟网上销售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广西对东盟的区位优势,以海关特殊监管区为依托,着力在电子商务商品通关、市场准入、产业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以电子商务促进中国与东盟产业深化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依托南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搭建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绿地南宁空港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跨境商务总部基地建设。

第五节  外贸强基跨越发展工程

努力推进“五个优化,三个注重”,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推动全区外贸跨越发展。一是优化贸易方式,继续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提高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积极发展边境加工业,推进边贸转型升级。二是优化主体结构,实施“抓大破零”行动计划,发展外贸总部经济,培育大型外贸企业;加大指导扶持,推动外贸零业绩的县区实现突破。三是优化商品结构,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行动计划,提升出口商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比例。四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参与国家自贸区战略,推动广西与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贸易发展;利用CEPA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扩大对港澳出口;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五是优化贸易发展环境,进一步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拓宽金融服务渠道,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六是注重基地、平台、营销网络建设,以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等为重点,支持各类出口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和优势的企业打造自有营销渠道,深度开拓国际市场。七是注重进口,发挥进口贴息资金效应,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发挥指定口岸优势加强进口。八是注重外贸新业态,推动组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小微企业提供外贸供应链服务;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积极培育首批出口商品采购基地,推动我区内外贸结合市场建设。

 

第六节  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基地建设工程

立足中国—东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改革先行、沿边开放前沿、陆海衔接枢纽优势,营造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开放开发平台,在海关特殊监管区、经济合作园区等区域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熟经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深度开放先行区、我国沿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深化改革引领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示范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区。

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功能培育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结合内地与港澳CEPA政策在广西先行先试和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试验要求,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在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国产业链、探索对东盟贸易新模式、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增强对西南中南口岸辐射服务功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制度创新、外向经济集聚、服务体系健全、人文交流活跃、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辐射带动明显的自由贸易区域,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七节  中国—东盟经贸服务平台升级工程

主动适应国际区域合作新趋势,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提升现有平台的服务功能,谋划建设特色鲜明的开放新平台,以更多优质的国际合作公共平台引领广西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发展,重点加快创建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版,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

加快创建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充分发挥面向东盟、沿边开放、陆海统筹的优势,突出改革先行、创新驱动,积极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国产业链、贸易链、服务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增强对西南中南地区口岸辐射服务功能。把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开放先行区、我国沿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改革引领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示范区以及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核心区,为我国西部和沿边地区扩大开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版。拓展两会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开放发展的能力,提升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延伸展会价值链,丰富展览内容和高层论坛,打造“一主多专,巡展并行”办展新模式,形成展会良性互动。将服务范围由中国—东盟“10+1”拓展到RCEP10+6”,扩大“南宁渠道”影响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的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多领域交流的公共平台、“一带一路”合作的核心平台。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以深化网络互联、信息互通为基本内容,打造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五大平台。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国际数据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运营机构、南宁核心基地等产业载体,大力发展北斗导航、大数据、电子商务、网络文化、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产业,推动以小语种为代表的特色信息服务业区域集聚发展,搭建中国与东盟互联网领域交流合作新平台。

第八节  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设防城港40万吨级航道码头、钦州港30万吨级集装箱航道码头、北海铁山港高等级深水航道和泊位。布局完善面向东盟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积极培育远洋班轮航线,逐步构建覆盖全球的海运网络。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引进国内外港航企业参与港口建设运营,争取设立广西北部湾航运交易所,积极发展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参与马来西亚关丹港、文莱摩拉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等国际港口合作建设与运营管理,建立海外合作中心和综合保障基地。联合内陆省(市)打造以北部湾港为龙头的西南中南地区无水港群。

第九节  沿边经济带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防城港、崇左、百色等沿边城市经济集聚、互联互通功能,加快形成沿边开发开放开发新高地,重点建设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包括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及处于申报阶段的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东兴、凭祥、水口、硕龙、龙邦等5个国际性口岸,推动形成“前岸中区后城”模式,前岸即口岸通道监管区,中区即商贸物流区和工业加工区,后城即依托口岸就近的城市和县城,打造“一基地五中心”,即进口原料加工基地、国内外商品展销中心、交通物流中心、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通关一体化服务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加快“两硬两软”建设,“两硬”即通往口岸的铁路、高速公路等通道硬件设施的硬件设施和口岸本身硬件设施;“两软”即通关便利化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政策,形成项目超市,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开发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贸易、物流、产业、金融、旅游、城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通关便捷、形象提升、经济繁荣的沿边经济带。

 

第十节  跨境产业链建设工程

以“园区化、基地化”为导向和抓手,促进广西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打造涵盖外贸、外资、流通和生产等全领域的跨境产业链。大力支持商贸物流园区、汽车贸易综合服务园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外合作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打造集贸易、投资和服务于一体的境内外经贸合作园区。将中马钦州产业园纳入“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申报范围。建立“两国双园”产业合作机制,设立中马“两国双园”产业发展基金。选择钦州港、关丹港作为实施中马“两国一检”的试点口岸,探讨和推动“两国一检”新型通关便利化合作。面向东盟、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非洲等国家建立更多经贸合作平台、产业平台、商贸交易平台。

依托现有基地,积极培育专业型基地,研究探索综合型和企业型基地的培育方式。提高基地创新发展能力,增强各类基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桂林空港物流基地、汽车制造基地、广西凭祥农产品、珍贵木材加工物流基地、冷链物流基地、区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南宁高新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防城港中国—东盟进出口商品采购基地市场建设、铝、锰等资源进口加工基地等基地建设。支持钦州市建设中国—东盟商贸服务基地,支持广西企业通过新建、并购等方式到境外建立基地,带动广西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农林产品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推动相关产业企业进驻合作区,吸纳当地企业或第三方企业参加,将价值链和产业链向外延伸。

 

第七章  发展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一、强化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商务系统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领导商务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以党风带政风,确保各项商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组织协调

切实发挥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的牵头、协调和指导职能,加强商务与发改、海关、质检、工商、财政、土地、住建、工信等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协商解决商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进规划组织实施。商务系统内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商务主管部门定期协调机制,共享商务工作相关信息,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机制。完善商务、工商、海关、质检、打私办等联合执法机制,统一部署行动,综合打击走私、侵权假冒等违法违规行为。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

 

第二节  创新商务服务方式

一、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功能

制定政府职能转移目录、服务采购目录、行业组织资质目录,将部分政府职能转移或委托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定向委托等多元化社会购买服务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竞争性承接政府服务职能转移,推动部分行业协会市场化运作。搭建政社合作平台,涉及自治区商务发展的重大决策,邀请社会组织代表参加,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市场专项治理整顿。

二、提升基层商务政务质量

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治理能力为核心,推行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商务审批,建立审批服务机制。鼓励各地市推进审批事项“联网通办”,实施统一的信息系统管理,推广应用微信、微博、移动终端、智能服务终端机等新型载体,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加强培训,提升基层商务部门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清理、精简商务领域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审批事项中心向行业组织转移。全面推进“三证合一”、“一址多照”,简化商事登记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三、打造高效公共服务平台

转变政府行业管理和产业促进模式,以“大数据”、“大服务”理念,建设商务服务中心、商务运行监测中心,完善城市共同配送信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外贸服务平台、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信用查询、信息咨询、投资融资、经贸合作、法律保障等服务,打造内外贸融合、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财政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大自治区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商务领域电子商务、流通公共信息平台、智能流通设施以及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市场效益低、公益性和民生性特征显著等特点的项目给予适当补助。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加大财政对中小外贸企业卵化、跨境电商平台建设、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创新等的支持。统筹自治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值和出口额带动能力强的新增项目。积极争取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丝路基金等的支持。研究建立广西丝路基金,对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重点标准海外推广、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等战略性优先项目予以支持。加大招商扶持力度,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对重大落户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二、金融政策

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针对商贸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信贷、仓单质押等融资业务,拓宽商贸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商贸企业加快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各类融资债券、引进私募基金等方式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对企业发生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支持设立专项海上合作资金,为泛北合作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引导和鼓励银行发展境外业务,为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优化自身信贷结构,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向境外发放贷款,提高发放贷款的便利性。

三、用地和劳动力保障

统筹安排现代服务集聚区的用地空间,对新建新型的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总部基地等综合性现代服务聚集区,用地指标优先解决。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商贸物流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商贸流通项目。将流通业发展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多规合一”一张图,保障流通发展用地。对于纳入城市商贸流通规划的社区商业、社区菜市场、城市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生活必需品储备等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并给予土地出让金优惠。对入驻沿边重点地区的加工物流、文化旅游等项目的建设用地加快审批。允许按规定招用外籍人员。

四、税费政策

切实推进工商企业水电同价,加快落实降低流通成本政策。推动扩大出口信保的规模和覆盖面,增加险种,简化手续。推动完善出口退税机制,调动地方和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制定进出口环节收费“正面清单”,规范查验单位涉企收费项目,压缩审批事项,降低收费标准。

 

第四节  强化人才保障

大力加强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科学开发、利用和配置人才,满足内贸流通转型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需求,为商务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对“高精尖缺”人才的聚集能力,开启海外高端国际商务人才引进“直通车”和“绿色通道”。重视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商务人才知识更新,成立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投资的商务人才培训基金,加强商务从业人员培训。引导自治区内高校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其趋势,调整优化商务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鼓励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鼓励建设一批商务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基地等,培养适用人才。积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熟悉商务发展工作的干部队伍,加强对基层的智力支持,完善广西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其他经济发达省区之间的干部交流机制。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与评估机制

一、注重与其他规划对接

将本规划作为广西“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其与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系列规划、各类产业规划相关发展规划等有效对接,同步协调落实,互相参照和促进。

二、提高规划执行力

根据各部门、各地市特点,逐项分解商务发展任务,逐级、逐项落实到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建立完善发展任务分解制度,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开展年度商务发展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对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三、规划动态管理与评估

商务部门牵头成立规划推进小组,加强对本纲要及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制度和报告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围绕规划中期评估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