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地方炼厂因为其小,国外的媒体都贴切地称之为“茶壶”炼厂。但是在陆续放开的政策推动下,地炼已经不再是往日的“茶壶”,转身之间有了巨头的影子。
在日前于厦门举办的“中国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上,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张跃会长感叹,已经推动的进口放开和原油进口使用权,对民营石油企业具有战略性意义,民营石油企业、地方炼厂将和国有企业同台竞技,前景很好,“未来7、8年内就会出现千亿级别的大公司。”
民营炼油企业陆续获得进口权以及进口原油使用权(下称两权),给原先受制于油源、无油可炼的地方炼油企业打开了一扇门,这些企业藉此也成为石油业中新生的力量,带来新的变化。
地炼插上“两权”翅膀
4月中旬,山东海右石化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这是最新加入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地方炼油企业,包括海右石化,目前已经有23家地方炼厂申请使用进口原油,累计13家炼厂获准使用进口原油,核准数量5519万吨。其中12家炼厂获批进口原油资质。
对地方炼油企业的松绑从2015年开始,此前地方炼油企业无法进口原油、也没有权利使用进口原油,经常是无油可炼,只能进口劣质的燃料油加工。
2015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炼油厂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前提下使用进口原油,地炼的油源问题逐渐松动,地方炼化企业陆续获得原油进口资质和进口原油使用权。
中石油规划总院高级工程师丁少恒统计,2016年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达到8760万吨,较2015年高出5000万吨,超过2015年进口原油总量的四分之一。在低油价下,地炼超出预期采购的意向突出,而且以现金结算,部分进口原油成交价甚至低至1500元/吨,远低于2100多元的进口原油平均价。
东明石化副总经理李开伟对于进口原油使用权和进口资质评价很高,认为开放政策打破了原来的垄断局面,削减了原来存在的原油和地方炼厂间的中间环节,地方炼厂可以直接向油公司采购原油,“供应商过段时间都要到东明,谈谈采购计划。”
张跃称,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一直在向上面反映民企对油气改革的诉求,未来原油进口会继续放开,到今年底预计有20家地方炼化企业能拿到进口资质和进口原油使用权,未来成品油出口也会逐渐放开,推动石化行业将来7、8年内出现年销售100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放开进口原油使用权和进口资质,真是一个大进步。”他评价道。
布局抢夺成品油市场
在地炼从“两权”开放中获益的同时,国内炼油能力的过剩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5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5年底,国内炼油总能力为7.1亿吨/年。
截至2015年底,按照85%的合理开工率计算,国内炼油能力过剩1亿吨/年,全国原油加工量约为5.22亿吨,增长3.8%。“十二五”期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不断下降,从2011年的81.5%下降至2015年的75.4%。
但张跃认为,事情也许更为严重。他援引石油业商会的数据称,目前国内炼油能力7.3亿吨,需求为5.5亿吨,未来国内炼油能力还要新增1.5亿吨,炼油能力将增至9亿吨,总体过剩3.5亿吨。炼油企业将承担市场压力。
油价急剧下跌,炼油企业消化库存高价油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前中石化一名官员说,库存油至少半年才能消化。库存的高价油要面临随行就市的成品油市场,常常让炼化企业以低成品油价消化高价原油。
不过,即便如此,在开放中获益的地方炼厂依然干劲十足。丁少恒分析,从市场格局看,政策利好促使地方炼厂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资源份额已占五分之一,国有石油企业资源和市场份额呈现加速下滑趋势,国内成品油市场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家福建地方成品油贸易企业人士称,就目前而言,地方炼厂借助政策放开和经营机制的便利,确实在市场上表现抢眼,但是在低油价下,炼厂都不好过,靠传统的成品油业务难以支持高速发展。
未来不看规模看服务
张跃对民营石油业的发展,充满期待。他认为,石油业大兼并将在5到6年内出现,7到8年内完成,石油企业将从目前的7万多家缩减到200多家,其中包括十几家大的民营石油企业。
但对于石化行业,张跃还是强调,“未来比拼的不是规模,而是服务。”服务的比拼既反映在企业自身改善服务,也表现在市场竞争推动的服务提升。“原油进口放开会使地方炼厂壮大,冲击中石油、中石化,迫使这些企业改善服务。”张跃称。
在这种变化的趋势下,张跃认为,石油贸易体制和方式会有大的变化,结合互联网会出现对行业具有颠覆性影响的商业模式。
这种颠覆性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参加“中国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的企业家和专家均没有肯定的答案,但是对未来也都充满憧憬。一些企业已经在行动。首家获得原油进口资质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的东明石化,在海外注册贸易公司,组建采购联盟,力图在全产业链布局,通过油品贸易涉足相关联的金融、融资等领域。
参股厦门石油交易中心的海澳集团董事长郑金泉认为,低油价侵蚀了贸易商囤油赚钱的模式,交易中心直接推动供需见面,以电子方式撮合交易,并发展成品油的电子交易,探索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同时通过企业集聚从政府争取到优惠政策。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曲岩松认为,地方炼厂具有优势,但是品牌和产品质量还是国企领先,地方炼油企业刚刚从放开中获益,未来还要通过抱团不断做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